這是1972年11月, 在倫敦所發生的謀殺案, 被害人芭芭拉.貝克蘭(Barbara Bakeland)和加害人東尼.貝克蘭(Anthony Bakeland)是母子關係, 屬於塑膠大王李奧.貝克蘭(Leo Hendrik Baekeland)家族第三代. 李奧.貝克蘭以發明一種叫貝克萊(Bakelite)的塑膠原料致富, 子孫在鉅額的財富疪蔭下過著不事生產, 享受人生的上流社會生活.
以一個社交名媛來說, 芭芭拉有著電影明星般的美貌, 又嫁個英俊富有的先生, 生了一個聰明完美的兒子, 表面看起來什麼都有了, 是人生的勝利組.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慘案呢? Natalie Robins和Steven M.L.Aronson兩位作者以時間序列法, 訪問周遭的親朋好友, 學校, 老師, 醫生, 警察等, 間接穿插家族創始人李奧.貝克蘭的回憶錄, 不同於一般小說家改編成故事的寫作方式, 而是直接寫出訪談的對話, 有點像警察辦案的筆錄. 從一椿椿事件中人證的第三人立場, 慢慢讓讀者了解整件事情的脈絡, 進而自己找出發生的原因,
芭芭拉.貝克蘭1922年在美國出生, 10歲時父親自殺後, 由母親靠著保險理賠金撫養, 由於年輕貌美, 被星探找去拍戲, 雖然演員生涯沒成功, 卻因此和未來小姑成為好友, 進一步成為布魯克斯.貝克蘭(Brooks Bakeland)的太太. 晋身上流社會, 並且在非常短的期間內成名. 芭芭拉熱愛社交, 注重頭銜, 來往盡是王公貴族作家詩人畫家, 把自家客廳搞成像沙龍, 天天宴會夜夜笙歌, 過著一種費茲傑羅”大享小傳”裏的生活. 1946年生下獨生子東尼.
東尼承襲父母親的優點, 高大英俊聰明有才, 但沒有定性, 常常被退學, 跟父親的關係是緊張而疏離, 和母親緊密相繫. 父母離婚後受到打擊, 一方面怨恨父親, 一方面疼惜母親, 芭芭拉瘋狂我行我素的性格在離婚後漸為人知, 少了夫妻關係的穩定, 兒子東尼反而借位成為包裹在母愛裏的折磨對象, 芭芭拉為了治療東尼的同性戀性向, 和兒子發生性關係也覺得理所當然,
在這樣的環境下會精神錯亂進而弒母, 好像不是一種意外的結果, 從來人的欲望就不容易被滿足, 有了健康的身體想要美貌, 有了工作想要發財, 有了財富想要地位, 等到全部都有了, 心靈開始空虛起來,
本書很忠實的呈現當時倫敦巴黎紐約的名流奢靡生活, 精神病院的操作模式, “小說具有一種力量, 某種令人沮喪氣餒的的力道.” 然後, 你兩邊都不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