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大尋寶家"(The Monuments Men) 是喬治克魯尼改編自二次世界大戰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 (MFAA) (紀念碑及藝術品歸存計劃) 組織所進行的特殊任務。敘述由喬治克魯尼飾演的教授,憂心在戰火下,偉大藝術品保存,及德軍的掠奪。 提議成立組織,並接受美國羅斯福總統任命,代領一個鑑識小組深入戰區,協調聯軍作戰時,必須要避開的教堂/雕像,及去尋找被希特勒劫掠藏匿的藝術品。

鑑識小組成員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長麥特戴蒙、建築師比爾墨瑞、雕塑家約翰古德曼、法國人Jean Dujardin、作家及藝術品鑑賞家 Bob Balaban、英國中世紀歷史學家 Hugh Bonneville 等。


希特勒從小就對畫畫有興趣,也展露這方面的天份,但上高中後卻每況愈下。他懶的交作業又不合群,不勤學的結果導致十六歲時被高中退學。又不想工作,因為必須向老闆低頭,所以閒閒沒事做,鎮日遊逛聽歌劇/看展覽/寫詩/看書。

來到維也納後又迷上建築,夢想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建築家。自信滿滿的離家去參加維也納知名藝術學院入學考試卻落榜,憤怒的質問校方,得到的答案卻是作品缺乏繪畫的天份和缺乏對人類形式的感恩之心,建議往建築方面學習。但是他沒有高中學歷,也不被建築學院接受,於是只好帶著雙重挫敗的打擊回到家鄉。


也許是這段青春心事,片中描述希特勒在歐洲戰場上到處蒐括搶奪各國的藝術收藏品,想要全部據為己有,並存放在專屬的領袖博物館裏這樣的動機多了一點玩味的空間。是藝術愛好者,也是霸道自私的收藏家,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對於人文古蹟文化歷史不屑一顧,只想當成私人戰利品。

為反制戰爭破壞保存文化遺產,及破壞希特勒的野心所成立的 MFAA,在二次大戰末,成功破獲德軍癈棄壙坑,查到數萬件繪畫/雕像等藝術品,並將之全數歸還歐陸各國。本片主要就是陳述這段經過。

應該是很有劇情,可以高潮迭起的故事,但是卻過於鬆散平淡。幾個大明星淪為過場,感覺不到角色的精神。對於一些情節安排有為了博得同情,卻刻意到少了真心的感動。角色不夠生動,關於古蹟/藝術品所象徵的文化意義,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可以讓人為了保護它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陳詞,也輕描淡寫到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整體成績平平,就是看完而已。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冰與火之歌第四部群鴉盛宴”(Book Four of A Song of Ice and Fire:A Feastfor Crows)


本部共分三冊,但每冊篇幅不到四百頁,比起前三部來說,應該是可以直接分成上下兩冊即可。少了大部頭的份量,內容彷彿也變成外傳。

還記得小時候看連載的漫畫,看到一半正緊張時突然插進一個小短篇。有時候是講主角們的小故事,也許是兒時的回憶或是對劇情中一筆帶過的部份做仔細交待。因為不是主要劇情,所以稱做番外篇。但有時卻是完全獨立的小短篇。每每看到這種當做墊檔的短篇故事,常常很無奈,若是還有下一集就直接跳過,若沒有的話只好勉強讀一下,一邊還覺得自己吃虧了。"群鴉盛宴"就是這種感覺。


第四部的篇幅主要是講七大王國所在「維斯特洛」東北部沿岸靠海維生的鐵群島王國,在國王巴隆.葛雷喬伊意外駕崩後,亞莎公主與親叔叔們爭奪王位的部份;還有瑟曦太后變本加厲的殘酷愚蠢手段如何讓自己進退維谷;美人布琳為尋找珊莎.史塔克足跡遍布被戰爭及四處流竄的盜匪亂黨所揉躪的鄉鎮村莊;守夜人山姆帶著野人小蘭、野人王子及102歲的龍族後裔伊蒙學士南下學城尋求庇護;艾莉亞.史塔克流浪至海外布拉佛斯城神廟的經歷及南部冬恩城內的陰謀叛亂等。詳細描述前三部匆匆一瞥的海島鐵民王國及冬恩城,剎那間又多了一百多個人物出來,令人眼花瞭亂。


好不容易弄清楚的人物脈絡,這裏通通派不上用場。為了考驗讀者的耐性和專注度,用一些旁支來交待自御前首相凶猛的獅子泰溫公爵死後局勢的詭譎變化。但受歡迎的提利昂、瓊恩.雪諾、丹妮莉絲都沒出現,連作者馬汀自己也說:

「我沒有忘記其他人物,當然沒有忘記。實際上,我寫了很多他們的篇章,頁數和章節之多難以計算。我拼命在寫時,突然發現,這本書已經厚到超過一部曲的分量.........而我離結局還很遠。為了要將所有想講的故事全部說出來,我得把這本書分成兩部才行。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我寫的東西從中分開,然後加上「未完待續」就成了。儘管如此,我想了又想,覺得這樣做實在太對不起讀者。我應該寫本由半數角色說的所有故事,而非全部角色說的一半故事來草草交差,而這本書就是我選擇後的成果。」


但對我來說,也許是移情太深,太急於想知道主角的下落,這本書相較像是喘息之作,有種期待落空的感覺。舊學城的學士制度、冬恩的沙漠風情、建築在巨大石雕泰坦石像腳下的布拉佛斯和侍奉淹神的鐵民們也是可觀,但 who care?也許HBO在改編成影集時也發現這一點,所以第三季只有短短十集,故事交待到原著第三部曲的中冊而已,將精彩的下冊與四部曲一起拍,忠實觀眾才不會想砸電視機。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內布拉斯加"(Nebraska)


當你40歲時,同居兩年的女友因為你不想結婚而離去,有一個不怎麼樣但可以糊口的工作,住在一間不怎麼樣的公寓裏,然後三不五時老媽就打電話來告老爸的狀。你老爸80歲了,愈來愈糊塗,最近更嚴重,篤信自己中了美金一百萬的奬金,千方百計就是要在期限內去領獎,家人怎麼講那是推銷/廣告都不信,只當是人家不願載我去。為此離家好多遍,當你不知道第幾次接到警察通知去醫院接他回家時,對著講也講不聽的老爸爸,你會怎麼做呢?

 於是  David 妥協了,既然講不聽,那就帶你去。"內布拉斯加"(Nebraska) 就是記錄這段父子的公路旅行,並且因老爸爸在途中摔跤送醫治療而意外衍生的返鄉之旅。


家鄉裏都是老人,和老爸 Woody 同齡、行將就木、垂垂老矣、沒有太多的情緒起伏。一個老人坐在客廳看電視/打瞌睡,一群老人坐在客廳還是看電視/打瞌睡,好不容易起個頭聊天,不管聽的人或接話的人都要停頓個好幾秒鐘才回過神。老演員們演起來非常自然,讓人想起自己的老爸。


 本片是黑白片,對看慣彩色的觀眾而言有點不大習慣,卻有一種鉛筆素描的感覺。畫 Woody 花白稀疏亂髪,睡著張大的嘴巴,時而晃神時而清醒的神情,走路顫顫危危地,就像每家爸爸到了人生最後幾年都會出現的那個樣子,其實很心疼,曾經是一家之主強壯支撐起一個家,到頭來也會老,還老到不像話。


 今年78歲的 Bruce Dern 因 Woody這個角色獲得無數個重要的電影最佳男主角獎項,因為他把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人演到超越演技的層次, 非常有說服力,連同演老婆的 June Squibb 也非常突出,駡人時頭腦清晰理直氣壯,口條又溜又順,把想要分彩金一杯羹的親戚嗆到說不出話來,也獲得奧斯卡及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的雙料提名。"繼承人生"的名導 Alexander Payne 用細膩的眼光觀察中年和老年間親子的互動,寫實貼切。


我喜歡影片的結尾,做兒子的不懂爸爸為何要去領那一百萬的奬金,除去想買的卡車和空氣壓縮機外,剩下的,「要留給你們兄弟倆,我想留下一些東西給你們。」最終爸爸想的還是孩子。所以在回家途中David 將自己的休旅車賣掉換成卡車,登記在爸爸名下,又去買了一台全新的空氣壓縮機,看在爸爸眼裏又開心又害羞又驕傲,眼神中滿是無言的交流,什麼都不用說了。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


"醉鄉民謠"(Inside Llewyn Davis)是個很美很有味道的名字,連同海報也設計成復古的樣式,像以前當女學生時收藏的海報或日記本,將隱藏的青春心事或寫成祕密或掛在牆上,有一種強說愁的況味。

柯恩兄弟 (Coen Brothers) 一定是很嚮往美國民謠音樂復興達到頂盛的1960年代,所以依據民謠歌手 Dave Van Ronk 為藍本創造主角Llewyn Davis,貼身跟拍他一週的生活來複製當時的風貌。


Llewyn 是一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 過著波希米亞生活的民謠歌手,曾經灌了張滯銷的唱片,偶爾在咖啡店駐唱賺點零花,但沒有起色的音樂事業使他居無定所,流浪在朋友家的沙發上。所有的家當只有手上的吉他和肩上的背包。Oscar Issac 將這個角色詮釋的非常迷人,沒錢沒車連一個通訊住址也寫不出來,女人看他是 loser ,又無法抗拒他的吸引力,他有天份才華但又缺少責任感。單純熱情沒有規劃,就像長不大的孩子,所以讓女人又愛又恨。和片中由"名媛教育"凱莉穆莉根飾演的 Jean 之間的對手戲很精釆,一路被白眼被臭罵,忍不住回嗆一句又縮回很可愛。


凱莉穆莉根 (Carey Mulligan) 的造型讓我認成前阿湯嫂,想說她演的不錯,會洗刷不會演戲的評語,搞半天原來認錯人。還有我喜歡搶戲的薑黃貓,高高竪起的尾巴,步履輕盈的走來走去,一溜煙就跑掉害 Llewyn 吃足苦頭,是稱職男配角。


"Inside Llewyn Davis"是片中Llywen 滯銷的個人專輯,仿自 Dave Van Ronk 於1964年發行的唱片「Inside Dave Vav Ronk」 連封面也做的一樣,有向這位偉大民謠歌手致敬的味道。而片中演唱部分除了一首由白毛衣四人組所表演之外,其餘皆是主要演員親自上場,令人印象深刻。尤其 Oscar Issac 一手美妙木吉他,配合歌聲娓娓道來,雖然歌詞不怎麼樣,但氣氛令人沈醉。


"醉鄉民謠"並不是一部有著起承轉合架構的電影,也不是傳記型,有一點類記錄片的感覺,想要喚起一點只靠吉他及人聲來傳達音樂世界美好的時代,簡單而純真。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冰與火之歌第三部劍刃風暴”下冊(Book Three of A Song of Ice and Fire:AStorm of Swords Volume 3)


也許是習慣語不驚人死不休,嚇死人不償命這種調性,下冊不再有震懾的感覺。對於在高潮時急轉直下的情節安排,雖然意外,卻默默地接受。就像「萬里尋母記」馬可好不容易千辛萬苦找到媽媽工作的地方,媽媽卻永遠先一步而去。這種命運的捉弄尤其適合描述本書中史塔克家兩姐妹珊莎及艾莉亞的際遇。


珊莎遺傳母親的美貌,知書達禮溫順善良,又出身名門,簡單來說就是王妃儲備人選。本人也有這樣的自覺,所以從小嚮往長大後的世界就如同歌謠所描寫的英雄騎士美人佳偶那般美好。身為家中唯二的兩個女孩,艾莉亞卻不是珊莎心目中理想的妹妹,她太野太皮沒有淑女的規範,對任何貴族女兒所要學習的傳統課程叫苦連天,卻對舞刀弄劍很有興趣,簡直就像男生一樣。所以史塔克公爵生前請了一個師傅祕密教授她功夫。到底做父親想的是既然不能把小女兒變成跟姐姐一樣的淑女,那不如讓她好好從基礎開始學習武藝,總比半調子亂揮一通好?還是身在君臨城擔任御前首相如履薄冰,在危機下希望女兒也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是哪一個想法都不可考了,但卻改變艾莉亞的人生。


在勞勃.拜拉席恩國王駕崩當晚發生的君臨政變後,珊莎被軟禁,艾莉亞趁隙逃脫。此後珊莎一直是人質,好不容易自殺父仇人喬佛里國王手中解脫,本來以為要嫁的是南境統領高庭城主繼承人維拉斯,卻被脅迫嫁給小惡魔提利昂.蘭尼斯特;在國王的婚宴中逃脫,卻是進了野心的小指頭培提爾伯爵及東境統領艾林谷家手中。每一家貴族都因為北境之王史塔克家身份的關係去搶奪她,這雖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但我看不出有什麼好抱怨的。珊莎被描寫成單純到有點愚蠢的古代仕女,為了保命必須順從,必須虛與委蛇的應對進退,但內心真正要的是什麼,還看不出來,一個沒有個性的女生,真令人煩悶。


但艾利亞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她要回家,所以一直逃。先是跟著與父親友好的長城守軍黑衣人弟兄尤倫前往北方,尤倫被殺後,隱姓埋名成為蘭尼斯特家臣格雷果.克里岡的俘虜被帶到赫倫堡當奴隸。在城堡中一邊等待時機的同時也當臥底將哥哥的家臣救出,但眼看城堡被反攻但回家無望後就毅然拋棄安逸的生活出走,決心堅定。顛沛流離的生活一點都不會損害她的意志,才十歲又是女孩,令人心疼又佩服。


忍不住想要是自己面臨這種情況,是會像珊莎一樣當個錦衣玉食沒有意志的人質?還是有辦法像艾莉亞一樣忍耐飢餓寒冷骯髒危險去報仇呢?

我的答案好像有點明顯,哎。

另外我很喜歡私生子瓊恩雪諾面臨史坦尼斯.拜拉席恩提供成為臨冬城主的誘惑及身為長城守軍間的抉擇。誓言的重要,與人性大有關。有些人可以因時因地制宜,像變色龍一樣改變效忠的對象。有些人認為榮譽比生命重要,若是連自己都無法說服,那勉強活下來也是苟延殘喘的續命而已,沒有價值。我們一直在歌頌的勇敢、正直、努力、忠誠、負責卻不能常保安康,但相對的可以增加生命的光采,有時我們追求的不過就是心安理得,才會無憾又無悔。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冰與火之歌第三部劍刃風暴”中冊(Book Three of A Song of Ice and Fire:AStorm of Swords Volume 2)


雖然己經有下巴將會掉下來的心理準備,但是沒想到我還是激動的對著電話筒吼著:為什麼 ……….. why ??? ........ 怎麼可以這樣~~~~ 這種瞠目結舌的感覺,就像瞬間定格同時張大成三個圓形的眼睛和嘴巴變成一個呆子這樣。看著這麼多的讀者同時變成呆子,喬治.馬汀一定超得意的。

已經看完五本了為什麼還是會錯愕於情節的安排?重點就是鋪陳。一個好的說故事人會佈線讓你跟著線索一步步走,邊接收路上散落的訊息, 邊整理成自己的邏輯。當自以為已經了解故事的發展同時也掉入作者預設的圈套中。這時再把完全預料外的情節放進去,只要一點點,就可以引發大爆炸。但如果只會引爆而不會收尾,那只是耍小聰明而已不會令人讚嘆。在本書中的情節轉折部份合情合理,事後挑不出毛病,非常高明。


中冊延續上冊尾端丹妮莉絲在吉斯欲建構以奴隸「無垢者」組成的無敵兵團。在與貪婪善主們洽談買賣的應對進退中展現智慧與氣魄,大手筆將全體無垢者買下,甚至包括未結訓或是剛閹割入門的小男孩。為此傾其所有也無法負擔時,寧願賠上視同己出的一條龍也要達成目標。要知道坦格利安家族雖然號稱龍族,並憑藉龍的力量統一七大王國,但是自最後一隻龍於三百年前滅絶後,世上再無真龍出現。直到丹妮莉絲浴火重生神奇的孵化三枚石龍蛋,真龍才又重出江湖。這樣將復國象徵的寶物當做枱面上交易的籌碼,就可見其必成的決心。


我當時是這麼看的。於是當交易完成,丹妮莉絲確認自己掌控兵權後將愛龍卓耿交至善主手中時,下一秒鐘她旋即高呼「德拉卡利斯!」,卓耿立刻張嘴噴火將商人烤成焦炭:

「無垢者!」丹妮在他們面前奔馳而過,銀金色的髪瓣在身後輕舞飛揚,鈴鐺隨著每一步發出清脆的鈴響。「殺光善主,殺光士兵、殺光每一個穿著托卡或拿著鞭子的人,但別傷害十二歲以下的孩童,斬斷你們所見每一位奴隸的鎖鏈。」她將鳥身女妖之指舉向空中........然後狠狠將鞭子丟掉。「自由!」她放聲大喊。「德拉凱利斯!德拉凱利斯!」


自由。自由是吉斯城奴隸從出生就被剝奪的權利,生死掌握在主人手中,連思想都不允許,反抗就會被殘酷剝皮折磨。原來丹妮要做的不只是建立軍隊,她最終目的是要解放這個城市!將自由還給遭受非人待遇的奴隸,不必再受壓迫恐懼。恍然大悟的力道如此強大,令我激動不已,眼中蓄滿淚。想起初中時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萬夫莫敵」寇克道格拉斯帶領奴隸反抗羅馬人,那慷慨激昂的高亢情緒讓我躲在棉被裏哭了好久。

丹妮莉斯的頭銜很多:「風暴降生、未焚者、龍之母、卓戈卡奧的卡麗熙。」每一個名詞都是她人生的經歷。才十六歲就有不凡的領導統御能力,有勇氣膽識又有智慧,逐漸展現成為七大王國女王的實力,令人激賞。


「冰與火之歌」表面上冰是指國土極北方絕境長城外冰冷的殭屍異鬼,火是由境外傳入中土的崇拜火焰光之王拉赫洛。各自有無法理解死而復生的魔力,也令人畏懼。也許喬治馬汀是想描寫一個被兩方邪惡勢力拉扯下人類兀自相互殘殺的世界,充滿爭奪欲望貪婪卻不知隱然存在的危機。也許愚蠢,但也輪迴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