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貝禮一家"( La Famille Belier )


這是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十六歲的少女寶拉,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住在法國鄉下,爸爸是酪農,以銷售起司為生。寶拉每天上學都得騎上一大段自行車到鎭上,然後再搭公車到學校。她愛聽音樂,有死黨,也有心儀的男生,對父母過度的關愛有時會覺得不耐煩,就像這個年紀所有愛笑愛作夢的少女一樣。但有一點不一樣的是,她的爸爸媽媽弟弟都是聾啞人士,她是全家唯一聽得見會說話的人。


因為如此,寶拉除了課餘幫忙家中農務外,也成了理所當然的發言人。與銀行交涉、帶父母看醫生、市場幫忙賣起司、任何事全家需要同步口譯對外溝通時,寶拉都必須在現場。有一幕寶拉一回家就被期待著的媽媽拉去翻譯新聞,看著她站在等高的電視螢幕旁跟著新聞比手語,父母情緒隨之起伏的那一幕真可愛,多好的一個女兒啊。


這樣有責任感又戀家的女兒,當她首次發現自己能唱歌,而且被音樂老師誇讚有天份,甚至鼓勵她報考國家電台合唱團學校時,是多大的衝擊了。發揮所長實現自我,不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嗎?當機會來臨時是不是應該要好好掌握?但考上後就得離家到巴黎去,那爸媽怎麼辦?這個孝順的女兒就這樣左右為難。


貝禮先生和太太很疼愛小孩,夫妻感情很好,家裏環境沒有聽障家庭的灰澀鬱悶,反而充滿陽光和歡笑。貝禮太太美麗動人,總是穿著明亮鮮艷的時裝和細高跟鞋展現嬌柔的女人味。貝禮先生蓄著大鬍子,因為不滿現任市政而決定出馬競選市長,一點都沒有把自己的缺陷當成是障礙,當女兒質疑他時,他反而理直氣壯的說:「那歐巴馬不是當選美國總統了!」令人哭笑不得,同時也欽佩他的勇氣。


貝禮一家是我看過最像正常人的聽障家庭了,不管是社區環境或是一般人應對方面,都是好禮而友善,沒有遭受太多歧視及異樣眼光。就是把他們當成普通人對待,讓我覺得法國真是個好地方。但片中的聾啞人士,除了貝禮弟弟是聽障童星外,貝禮爸爸媽媽都是著名演員用心詮釋而來。我不禁想,是否正常人還是無法真切體會聽障所帶來的困境,所以才會感覺不到一絲陰影呢?還是編導刻意彰顯正向的那一面,鼓勵所有聽障同胞活出自己呢?


飾演寶拉的 Louane Emera, 是參加「法國好聲音」( The Voice )選秀節目被導演選中的。美妙的歌聲和感情渲染力都不錯,更神奇的是演技超自然而且還有層次感,以十六歲的年紀來講很難得。

片中有幾幕親子戲都讓人感動:包括貝禮爸爸要寶拉唱歌給他「聽」,而他「聽」的方式是一手輕摟著女兒,另一手輕按在女兒的脖子上,感受到聲帶隨著歌聲跳動的變化,「聽」完後慎重地和女兒道謝;還有女兒在考試現場開唱兩句後隨即用手語一起「唱」給爸媽聽,那時我的眼淚就像水龍頭打開一樣,當場化身為貝禮爸爸和媽媽,聽著自己的寶貝唱著:


親愛的父母,我走了
我很愛你們,但我還是走了
從今晚開始你們不再擁有我
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請明白我只是去飛翔
沒有煙沒有酒,就只是遠走高飛 高飛
昨晚她看著我
彷彿焦慮困擾著媽媽
她其實是懷疑所聽到的
我說我會好好過
她不喜歡
爸爸無助的
微笑看我
捨不得移開目光半秒鐘
過了一站又一站
終於到了大西洋
  
父母不釋懷
路途上我會徬徨
我會流淚
承諾和渴望驅使我前進
只有自信與自許
伴我同行
沒有時就會渾身不適
若將我綁手綁腳
我將不能呼吸
讓我無法
歌唱
親愛的父母,我走了
我很愛你們,但我還是走了
從今晚開始你們不再擁有我
我不是逃避,而是飛翔
請明白我只是去飛翔
沒有煙沒有酒,就只是遠走高飛 高飛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馬達加斯加爆走企鵝"( Penguins of Madagascar )


企鵝幫在「馬達加斯加」系列搶戲程度,我想跟「神偷奶爸」裏的小小兵有拼。但它們不是以可愛取勝,靠得是天衣無縫而且足以稱霸世界的團隊合作。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馬達加斯加」,因為它過度擬人化,失去動物應有的純真,感覺就像是小女孩模仿哭腔,唱著被愛人拋棄的哀歌參加比賽一樣。但企鵝幫在裏面卻獨樹一格,它模仿人性的成熟卻不世故,思慮清晰縝密,勇往直前不畏懼,盡情享受生活,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保有赤子之心的高效率團隊。


當初在發想企鵝幫成員時,可能有遵循某種潛在規則:運籌帷幄的老大 Skipper、聰明冷靜的軍師 Kowalski、負責做苦工的 Rico 和全隊的小甜心Private。Private 由於年紀最小,經驗不足,老是被分配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意見也受不到重視,所以有點鬱悶,總想有著更好的表現可以讓其他隊友刮目相看。這個小部份也成了劇情主要的推展方向。


這個部份安排的很好,適度反應社會新鮮人或是孩子想掙脫舒適圈的保護,努力證明自我,大聲的宣告自己不再只是「可愛」而已,而是有價值的隊友。為的就是想得到像 Skipper 這樣的肯定:"You are a valuable member of the team."


反派章魚哥到每個動物園風采都被企鵝搶走, 由妒生恨去綁架企鵝,再將它們變成怪物的動機,還算合理。但另一個當做對照組的「威風幫」就不怎麼樣了。「威風幫」是擁有高科技設備的特務組織,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和武器很酷沒錯,但好像太過依賴反而看不見真本事,而且完全像人一樣反而一點都不可愛。不過這反而更突顯企鵝們完美的團隊默契,每一次剛剛好的無間合作有多令人開心了。


編導多次利用企鵝圓胖身軀及黑白兩色來做文章,笑果很讚。比如說在人行道上的僞裝、為了融入目的地愛爾蘭( 實際是上海 )所跳的大河舞。在 Skipper 口令下整齊劃一的動作真是可愛到爆炸。同時我無法想像若少了 Skipper 這樣有點賤賤又自以為是,關心伙伴且適時給予鼓勵並且愛冒險的領導者,企鵝幫還會有趣嗎?肯定沒有那麼多彩多姿了。讓我們一起豁出去吧!To the Infinite and beyond~~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五星主廚快餐車"( Chef )


這是一部網路教學影片,用大廚跌倒又站起來的勵志故事,來詳解網路新世界的社群是如何產生影響力,進一步學習將影響力轉化為助力,達到成功的目的。天啊好像教科書,但配上美味的佳餚、崇拜父親的可愛小男孩、忠心耿耿的部下、體貼又妖嬌的前妻、性感懂事的女朋友,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卡爾是加州餐廳的大廚,一日食評家來訪,滿心想以創意新菜迎接挑戰,卻被餐廳老闆阻止。結果保守菜色引來譏評,引得卡爾大動肝火跑去和食評家吵了一架,結果丟了差事,名聲差到找不到新工作。走投無路下接受前妻建議開始做快餐車生意,沒想到大受歡迎,慕名人潮不斷,甚至昔日毒舌食評家也邀請他擔任自己新開餐廳的主廚,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菜,真正實現他的夢想。


等一等,好像有哪裡不對勁?網路在哪裡?

1、食評家對卡爾的評文在 Twitter 上被轉載分享討論,小兒子為他開的帳戶兩天內就有 1800 個追蹤者。

2、卡爾一時生氣在 Twitter 上所留的言點燃他和食評家的戰火,在網友的鼓躁下卡爾下戰書邀食評家再訪,結果看熱鬧的網友也爭相訂位,造成餐廳大客滿,餐廳老闆開心之餘再一次推翻卡爾出新菜的決定,造成卡爾出走。豁出去的卡爾 將委屈憤怒一股腦地對著食評家發洩,影片馬上被 po 上網,像病毒一樣到處散播。卡爾馬上成為網路紅人,雖然找不到工作,卻迅速累積二十萬的粉絲。


3、卡爾十歲小兒子在跟隨爸爸快餐車之旅時,用手機隨時上線告知粉絲動態,以至於所到之處皆轟動,不只造成排隊盛況,粉絲打卡又吸引更多人來,成功將五星主廚快餐車行銷出去,而卡爾也藉著這個機會東山再起。


那結論是不是卡爾的成功與失敗都是因為網路?

當然在社群發達,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上的社交帳號時,每天忙著在網路上看別人分享的影片、照片、評論、心得等,同時也巴不得分享自己認為夠酷夠有趣的東西出去。想要藉由這個動作得到讚,用讚數帶來的成就感中肯定自我。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也都希望從中獲益,但是分享有種嗜血性,大家對正向的東西容易產生疲乏,喜歡批評、期待失敗、所以糗事醜聞格外容易出名。


但只要有實力,身段夠低,蹲得愈低跳得愈高,心境自然海濶天空,還可以重新喚醒對生命的熱情。但影片沒有提到的網路霸凌,卻是很多人過不去的關卡,所以顯得有點過於美好,也不夠深刻,只能列為看一遍就夠的溫馨親子家庭片,而且有爸媽敷衍地說著床邊故事般的結尾。「好了講完了快去睡~~」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控制" ( Gone Girl )


不得不說,大衛芬奇很擅長執導驚悚片,或是說將暢銷書改編的驚悚片。是會選題材?還是會抓重點?

我覺得電影版的「控制」改編的非常好,其實看完電影就不用讀小說了,它忠於原著又不拖拉,將作者所要表達的精神也完整呈現。我唯一想對照原著的地方是 Amy 心境的轉變,想知道為何她會從甜姐兒變成神經病,除了因為逮到先生偷吃,憤而報復外,還有沒有別的地方是電影無法交待清楚,只能憑文字和想像去理解的?

但並沒有,動機就是這麼單純。老實說,對原著來講,我是有點失望的,這彷彿只能成為一個電影劇本,還沒能成為一本偉大的推理小說。 


基本上電影的架構是跟著原著走、分成三個章節。第一章是 Amy 失踪的現在進行式、以 Nick 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案發的狀況,佐以 Amy 記載愛情甜蜜婚姻美滿及慢慢變調的日記。第二章是以 Amy 為主述者來講故事的真相,及計劃外的殺人滅口。第三章又接回第一章之後以 Nick 為主的峰廻路轉。情節架構完整、高潮迭起、夠吊人胃口、也夠瞠目結舌,尤其是飾演女主角 Amy 的 羅莎蒙.派克 ( Rosamund Park )。


羅莎蒙.派克的外型正派完美,苗條高挑的身材、閃爍的金髪、美麗的臉龐、氣質優雅、品味出眾,一看就是人生勝利組的代表人物。由她來詮釋出身上流社會,父母是知名童書作家,家境富裕,擁有高智商與學歷的 Amy ,真是很有說明力。當這樣光明外表下的美女做出正常人無法想像的黑暗行為,反差會大到令人不寒而慄。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對人性開始不信任。會不禁暗想,還好這只是小說家虛構的人物,但真實世界中也的確存在著英俊的連續殺人犯啊!


而對於Amy的變態心理,一直無法釋懷的心情,直到看到挪威小說家Jo Nesbo 在其小說「復仇女神的懲罰」中講關於孫子兵法的那一段對話中才恍然大悟:

"從表面上看,「孫子兵法」是本教人在戰場上用計獲勝的書,但其核心卻在探討如何成為衝突中的贏家。或者,說得更清楚些,是教你如何能以最低代價,取得想要的東西。戰場上的贏家不見得是勝利者,很多人贏得了王位,卻喪失了眾多士兵,表面上是擊敗了敵人,實際上卻只能依循敵人的條件去統治。

在權力上,女人不像男人那麼虛榮。她們不需要讓權力被看見,只想透過權力取得想要的東西。安全感、食物、快樂、復仇、和平。她們是理性、追求權力的計劃者,不會只想到一場戰爭,或是慶祝勝利。因為她們天生具有看出受害者弱點的能力,憑直覺知道應該何時、如何發動攻擊,以及何時停止。”


Bingo! 這就是 Amy,她靠著不斷地利用他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為什麼,因為她想要,也因為她可以。而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她大可以把這份才智用在正途上,比如說研究學問啦、追求權力及財富啦,都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為何要浪費天份在他人身上?但這不是她要的,當她知道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就沒有挑戰性,也不好玩。對她來說,精心策劃一場謀殺案就跟征服與馴化男人一樣爽快,可以帶回同樣的成就感。

但在我看來,似乎全盤皆贏的背後,是缺乏核心價值的空虛,永遠無法饜足,也無法自由,是可悲可怕的心靈禁錮。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玩命關頭7"( Fast & Furious 7 )


如果不是因為保羅沃克( Paul Walker )驟逝,本片將沒有記憶點。然後由於他只拍到一半,故事得由馮迪索和傑森史塔森兩人扛起,然後就成為用打架來殺時間填空檔。一直打、拼命打、突然參一腳打、不惜血本的亂打,這就是「玩命關頭7」。


「Furious 7」算是「Furious 6」的續集,接續神祕人傑森史塔森在上集輕鬆地在東京幹掉唐老大的「家人」Han 後,馬上回到美國搞毀整間醫院,只是為了在弟弟病床前宣示為他復仇的決心,所以我們知道了他的動機,也知道這是一個危險人物。

接下來,就開始復仇名單上的點將錄。隨著第一個遭殃的巨石強森,劇情快速進展到神祕政府單位委託唐老大去進行一個祕密任務,去拯救因為發明「天眼」的監視軟體,被恐佈份子綁架的電腦駭客。得到的報酬就是可以無償使用天眼去將傑森史塔森給挖出來。 ( 當然還有東西不能落入壞人手中,不然世界就完蛋啦這樣的大我精神。)


唐老大的班底因為是「家人」, 所以不能像「不可能任務」裏的伊森杭特那樣每集和不同組員搭擋,來帶給觀眾新鮮感。同一批人,除了帥哥保羅沃克以及大部份時間都和失去記憶搏鬥而愁眉不展同時又悍的不得了的蜜雪兒羅德里格斯外,其他角色都成為過場,而且是那種一直不停從眼前過,有點兒煩人的存在。


當然本系列的演技不是重點,我們要看的是酷炫的特技和瘋狂的點子。己經拍到第七集,自然觀眾的胃口養到無限大。比如說,從飛機上跳傘不夠酷,要連車帶人一起跳傘才是酷;然後在車速150的情況下跳車/換車/接人是小菜一碟;開千萬限量跑車連破三棟摩天大樓好像沒什麼了不起,反正裏面神祕特務機關的財務都無比雄厚,賠錢眼睛不會眨的。但就是公式化了,反而連馮廸索和傑森史塔森兩人的對打都沒什麼意思,去掉武器飛車特效,兩個歐巴桑的打鬥還真無聊吔,而且也打太久了吧。


片尾用回歸家庭的因素來解釋保羅沃克的離去,雖然有點老套,而且好像打了上半場一個巴掌( 上半場交待他在平凡美滿的家庭生活中感覺無聊和心不在焉,就是懷念過往出任務的刺激 ),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致意方式了。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 「最佳剪輯」、「最佳電影配樂」、「最佳場景設計」、「最佳改編劇本」八項提名的榮耀,並將「最佳改編劇本」抱回家,這一切對電影公司投資者來說只是剛好而已,如果可以叫好又叫座,那才是中了大獎呢。

以一千四百萬美金的製作預算換取二億二千七佰萬美金的票房,使本片成為 2014 年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獨立製片。到底本片有什麼魅力?讓觀眾在看不到世界末日、僵屍、恐龍、飛車、爆破、超人、機器人、外大空的情形之下,還願意買票入場?


被後世稱為電腦之父的密碼破解專家、數學、邏輯學家艾倫圖靈( Alan Turing )所領導的小組在二次大戰期間破解德國納粹 Enigma 密碼,協助盟軍打贏戰爭。本片主要描述這段戲劇性的經歷,同時也是他一生的傳記。戰後他致力於電腦研究,1952 年因同性戀被控猥褻罪而判刑,並於 1954 年自殺身亡,時年41。

2013 年 12 月 24 日英國女王選擇平安夜頒布皇家赦令( Royal Pardon ) 追赦艾倫圖靈博士,官方說法是這樣的:

“ His later life was overshadowed by his conviction for homosexual activity, a sentence we would now consider unjust and discriminatory and which has now been repealed. “
“ Turing deserves to be remembered and recognised for his fantastic contribution to the war effort and his legacy to science. A pardon from the Queen is a fitting tribute to an exceptional man. “

( 在他死後還是持續因同性戀被定罪這件事蒙上陰影,而這樣的刑罰現在看來是不公平而充滿歧視的,應該要被廢除。圖靈理應被後人銘記的是他在大戰期間為拯救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對科學的貢獻,對這樣不凡的人,女王特發布赦令以表尊崇。 )


除了他在科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外,專家評估 Enigma 密碼的破解,使二次世界大戰提前兩年結束,挽救千萬條人命,從這個方面來說,艾倫圖靈是英雄。而他因同性戀成為體制犧牲品,在多元成家的現代,令人不平更不捨。早慧的英雄本來可以為人類社會做更多貢獻,他的價值卻因為天生的性取向而被否定,現在看來是絕大的諷刺。

有了悲劇英雄的題材,再加上清新的編導及完美的選角,為影片成功去除僥倖成份,成為雅俗共賞的上乘之作。


編導流暢地穿梭在 1928、1941 及1952 年代,從圖靈家被搶,警察介入調查,由自白中來到解碼過去式,更深一層碰觸年少求學時的啟蒙,正敘倒敘的連接手法純熟,不落一點痕跡,讓人完全沉迷其中,不慍不火,連看兩遍也不會膩,是很聰明的劇本。


飾演艾倫圖靈的班乃廸克.坎伯貝區( Benedict Cumberbatch )塑造出一個有著絕頂聰明的腦袋、完全缺乏社交能力、直接放棄溝通、我行我素、對研究有絕對熱情的人。心急時會口吃、除了工作外的事都認為多餘。所以不受歡迎惹人厭,常被排擠。而沒有人是不在乎被排擠的,就算他表現出不在意也一樣。當艾倫遭受叛國嫌犯的侮辱後,一人獨自面對機器工作,好友瓊克拉克( 琦拉奈持莉飾 ) 前來安慰,他一句話沒說,鏡頭帶向他的側臉,只是眼皮一顫,嘴角一抿,和手上加快的動作,就知道他多受傷,又多強裝堅強了。彷彿有準備全世界都離你而去,能靠的只有自己,如此令人心疼。


我喜歡片中對感情的表現,不管是少年艾倫對同窗好友的濡慕之情、艾倫對瓊的欣賞喜愛、瓊對艾倫的崇拜仰慕,每個含蓄的表情下藴藏能量強大的情感流動,從眼神滿溢出來。所以少年滿心期待地寫著「我愛你」的密碼;艾倫為了留住瓊不假思索又理所當然地求婚;瓊聽到艾倫表白自己是同性戀要取消婚約的鎮定及不以為然,三種不同場景都描述了愛的迫不及待及堅持,我覺得很感動。另外對於成年的艾倫,不放上 Gay 的刻板印象及安排同性戀情來模糊焦點,是我覺得很棒的一點。


最後不能忽略片中被反覆提到的:Sometimes it is a people no one imag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no one can image.( 有時候那些不被期望的人,做了人們不敢期望的事。) 表面看是一句安慰的話,卻為苦悶的人生指引一個方向,讓人有繼續支撐的力量。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艾茵.蘭德( Ayn Rand )"阿特拉斯聳聳肩"( Atlas Shrugged ) 第三部 A即是A


第三部讀得很吃力,看到一半跑去看別本不說,好不容易看完馬上又重讀一遍。前者是逃避,後者是心虛。 意思是我還是沒完全了解作者的理念,和她闡述的哲學。

在上一部尾聲達格妮急切地駕駛飛機尾隨帶走丹尼爾的飛機,結果跌進山谷後昏迷。 清醒後見到的是她朝思暮想的人,和他所代表的一切。

若說在前兩部中作者將美國描寫成為一個道德淪喪,把墮落當成動力,把掠奪當成目標,用謊言、欺詐和武力作為手段,充斥著高舉犧牲為美德之旗幟而橫行無阻的投機份子所組成的社會。 那以約翰.高爾特為首,帶領著企業家、銀行家、醫生、大學學者、音樂家們所遁逃的山谷,就是一個世外桃源及烏托邦了。

在這裏的每位居民都赫赫有名:製造汽車的老闆經營雜貨店、製造飛機的老闆在養豬、高等法院法官養雞和乳牛、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教授成爲水管及線路工、作家釣魚為生。各領域的精英聚集一起,並不只是從事自給自足的基本民生需求,同時還捲起袖子繼續製造生產本業。

所以山谷裏有獨立的發電系統、銅礦、頁岩油礦、鑄造廠、飛機汽車電動機製造廠、銀行、音樂廳歌劇院等。 這些在現實世界罷工的人, 將他們的心血留在山谷裏,不與外人分享,要「 讓這個世界認識到他們是什麼人,他們的作用以及他們一旦拒絕工作會有什麼後果。」

「 我們的罷工是因為我們反對再去殉難 --- 並且反對那個要求我們去殉難的道德規範。 我們的罷工所反對的是那些認為人是為了他人而存在的主張......我們的主張認為人的最終目的是自己本身,而不是為了達到別人的目的而採取的手段。」

「 在和這些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會不折不扣地遵照他們的價值準則,放過他們譴責的所有罪惡。 思想不是罪惡嗎? 我們就讓我們一切思想成果都從社會上消失,讓人們連我們的一丁點見解都無從知曉和利用。 不是說能力是剝奪了弱者機會的自私魔鬼嗎? 我們就撤出競爭,把所有的機會都讓給那些無能之輩。 不是說對財富的追求是貪婪和一切罪惡之源嗎? 我們再也不追求對財富的創造了。 不是說賺的錢一旦超過了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是罪惡嗎? 那我們就只做最底層的工作,憑自己的力氣,生產出夠眼前用的東西就行了 ----- 連一分錢、一個創意都不多留、免得禍害世人。 不是說成功是罪惡,因為他犧牲了弱者嗎? 我們不再讓弱者負擔我們的野心了,讓他們自由自在地開我們去過好日子吧。 不說當雇主是罪惡的嗎? 我們再也不雇用任何人了。 擁有財產也是罪惡? 那我們什麼不要了。 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自己的存在也是罪惡?…………
我們已經把他們多少年以來一直聲稱想要得到的,以及當成美德所追求的所有東西都給了他們。 現在讓他們瞧一瞧他們是不是真的想要吧。」

我現在明白先前看不懂的地方在哪裏了,因為這是對社會進步有貢獻的一群有智有識有才幹有能力之人,對向他們不停索取又不知感恩的掠奪者所做的反彈行為。 而我無才又無能,不會有人想要跟我掠奪什麼,也沒有什麼視為重要的成就,所以不能體會這理論的義憤填膺,也無法對罷工產生共鳴。 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我還不夠格住進烏托邦,也永遠接受不到邀請。 其實想到深處有點傷心,為自己的平庸與平凡難過。

若是如此,反而理解到掠奪者為何要宣揚為別人謀福祉的利他主義,再三強調犧牲奉獻為美德的原因。 如果天份不及、才幹不及、無論如何都無法趕上,若是想要平起平坐,或更進一步能超越、達到勝出的優越感,就只剩下出一張嘴將白的說成黑的,用扭曲事實來綁架民意、取得權力、操弄法律、進一步以武力欺壓的卑鄙手段了。

去肖想一個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叫奢求,奢求我沒有的變成嫉妒你有的,你有的那麼多,應該分一點給我,因為你得天獨厚,已經有著聰明才智,成功的事業與財富,而我沒有你的條件,享受不到成功的光環,所以我本就該依附在你身上,一起接受你的掌聲。 為什麼你該心甘情願接受我的寄生? 因為這是你欠我,你有我沒有。將軟弱正大光明化,用同情來威脅,是掠奪者最拿手的技倆。

艾茵.蘭德在本部書中大力撻伐這種道德規範,對於嫉妒而生的毀滅心則藉由達格妮的哥哥詹姆斯塔格特及漢克里爾登的前妻莉莉兩人的心態呈現。 前者沒有妹妹的經營頭腦與才幹,又不甘承認這一點,於是處心鑽營與政界的關係,經由侵吞及壟斷來增加自己的營收,一旦出事就馬上退到幕後讓妹妹來收拾殘局。 而莉莉就對漢克的志得意滿有說不出的憤恨,唯一的樂事就是看到丈夫受挫。 這內心暗黑的一面,來源正是自卑。

作者特愛創造英雄,所有的角色都是不折不扣的客觀主義者,熱愛生命、擁抱自己的天分和才能,認為生命中的幸福快樂在於致力發展自我,為了理性的個人利益而工作,為了自我實現而追求。 從不浪費時間在無謂的人際關係與他人的認同上,永遠誠實面對自己。 A 就是 A,沒有虛偽造作。

艾茵.蘭德對於失去理性的社會環境,在書中創造一個反撲的機會,表面上看了會拍手做好,但實際上更多人是像我一樣無力反抗的凡夫俗子。 在企業家出走,而當政者又昏庸不能時,只能無奈而心痛地自求多福。 我們也想做自己的英雄,也希望可以大聲的說出:

「 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對它的熱愛發誓,我永遠不會為別人而活,也不會要求別人為我而活。」

是不是到那個時候就能海濶天空,無事一身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