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20160823宜蘭太平山二日遊

技術上來說,這是三天的行程。

由於家中有考生兩枚,整個暑假一直到八月最後一週學校暑輔結束後才得空。連二姨 uncle 和盼盼回台三星期了都不得見,可憐啊。所以現在不要跟我說壓力不要太大什麼的風涼話,尤其是過來人,那個誰誰,說的就是你。

計劃是這樣,8 月 22 日晚上先去住台北的飯店,將去年因颱風取消的花蓮行住宿券用掉( 業者滿有彈性的,今年 5 月已到期的票券,只要再貼 300 多就可以使用 ),然後第二天再趕早上 7 點從台北發車的葛瑪蘭客運到宜蘭。如此,大隊人馬不用三更半夜從龜山出發,這樣剛剛好。至於 22 日白天的行程為自由行:有人上班;有人要去學校唸書;有人新生訓練。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一組人馬( 包括女性攝影師 ):健腳隊。


他們跑去爬陽明山啦,套句弟弟的話:「我們都是去走那些沒人走的步道,兩邊都是大石頭,要小心看路, 一不小心就會跌下去…..」如此艱險的行程,當然是沒在怕的了,下午 3 點就 check in,有沒有這麼輕鬆啊。


傍晚全員到齊,就近來到京華城11樓吃楊州菜。平日的京華城真是稀微啊,記憶中好像一直就是這樣的類蚊子館,經過這麼多年還可屹立不揺也是出人意料。晚餐過後,小兔和爸爸先回家( 因為台北館只有雙人房,不夠睡 )。我們成年組留下老人和小孩,要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去探訪台北的夜生活。為了這個遠大的目標,上班組兩人利用上班時間找了一整天,不是入場券太貴,就是星期二晚上沒開,沒想到最後要靠英國人帶我們去。


這家位於安和路一段 B1 的爵士樂 Sappho  pub,今晚是 jam session,只要登記就可上台演奏,水準很高,令人刮目相看。台北竟然有這樣不收入場券的地方,而且一瓶台啤金牌只要150! 太開心,我們聽到 12 點才回飯店。


第二天到台北轉運站搭車,葛瑪蘭座位大坐起來舒服又平穩,到宜蘭約八點半,這才第一次見到尚海旅行社的馬小姐。由於出發前已付清全額,心情難免忐忑,見到人和車才平靜下來。我們第一站安排的是內城鄉的「力阿卡」體驗。什麼是力阿卡呢?


這就是力阿卡。

相較宜蘭其他鄉鎮,務農的內城鄉比較窮,所以他們現在開始經營觀光。駕駛退役的鐵牛車帶著遊客參觀社區,想辦法增加村民們的業外收入。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充滿樸實的農趣,而且鄉村有多靜,那車就有多吵,老遠就昭告鄉親有人來啦,快把芭樂、冰棒和米拿出來賣哦…


第一站來到天然冰凍湧泉池,透心涼,夏天玩水太對味了。


本來想力阿卡體驗只是搭鐵牛車繞社區一圈,沒想到還有景點參觀,真好玩。下一站到大樹下,吃 10 元的自製冰,冬瓜檸檬口味一級棒,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接下來到魚養殖場。那鯉魚為搶食而爭先恐後,人多是會被踩到腳底下,魚多是把你抬起來直接送到岸上的。更不要說岸上人類會再補你一腳。( 喂喂,那個誰的爸爸,請不要做錯誤示範。)  


結束力阿卡之旅,又去了金車酒廠。午餐去玉露茶驛站民宿吃非常好吃的茶餐,由於太好吃,所以我一定要記下吃了什麼:烏龍燻茶鴨、烏龍茶豆腐、金萱茶蒸魚、風味野蔬、冬瓜磨菇雞湯、茶油麵線、黃豆沙包、茶燻蛋、茶凍、水果。每桌準備冰涼的紅、綠茶各一壺。整桌菜吃下來,清淡不油膩又入味,值得再訪。吃飽後就準備上太平山了。 


在半山有一條我很想去走的美麗步道:見晴懷古步道係由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入口處位於太平山宜專一線23公里處,在雨後乍晴之際可遠眺蘭陽平原,及奇峰崢嶸的聖稜線;午后常有瑰麗如詩的雲海,有時久陷白茫茫的霧中,反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此乃「見晴」地名之由來。見晴線運材軌道原長約5.5公里,傍著迂迴曲折的鐵道路徑,視野寬廣、路徑平緩,沿途保留鐵道、木馬、台車輪軸、工寮遺跡等歷史痕跡   

由於部份路段崩塌,步道只開放到 0.9公里處,所以整段路走起來大約 30 分鐘吧。時間太短,意猶未盡。希望日後能有全境開通的一天,想再來走一次。 


到這裏已跟山下截然不同,氣溫涼爽舒適,屬於山上的霧氣開始飄來。馬小姐為了安全催我們快上山。到達太平山莊進房後是下午 4 點,我們這家累死了,除了弟弟跑來跑去,到處串門子;阿平和 Jonathan 還去爬鐵杉林步道!我的媽呀。


太平山莊依山而建,所有客房、餐廳、咖啡廳都要拾階而上,我們住的六人團體房在更高層,阿寬要找盼盼和貝貝必須到下一層。


團體房長這樣,我愛打地舖,睡的好舒服哦。


晚餐前己經要穿外套了,晚餐後大家晃到星海咖啡館聊天,我喜歡這樣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不看電視,不滑手機的時光。可惜這種高品質的相處模式卻必須要抛開一切跑到深山裏才行,哈~~~

由於第二天 4 點就要起床去看日出,我們 9 點就躺平,一覺無夢,直到電話 morning call 鈴聲響。我們這一團連同插花的林家姐妹共 16 人,但有四人沒來看日出。老人三枚我們可以理解,但英國人不去就很怪啦,不過人家也有看日出會弄瞎眼睛的觀念,這… 只能說他好純真啊。


山上的日出跟海上的日出不一樣,遠方以為是海平面的原來是一片雲海。山巒層層疊疊,深淺顏色像水墨一筆筆畫上,配上深藍色的天空,好美。回頭看,月亮也還在。等了半小時,看到太陽像鹹蛋黃一樣慢慢露出頭部,此時藍色褪去,整個天空佈滿金黃澄紅,啊!真壯觀,我總算看到太平山的日出了。


隨後司機帶我們到翠峰湖,可惜只能遠遠看她,遊湖步道也因崩塌只能走一段,沒辦法領略到她的靈秀,再加上大家已經開始感到飢餓,還是快回山莊吃早餐比較實在。 

離 11 點退房還早,那當然要去挑戰鐵杉林步道,直接一口氣爬 1300 公尺,沒什麼了不起,就是喘了點,還加上 3 天的鐵腿這樣而已。由於細心維護,這是一條好爬的步道,空氣中的森林香,像興奮劑,隨時幫你補充體力,並不會覺得累。


中午在山莊用完午餐,安排到鳩之澤泡湯。對,在三十七度高溫下泡溫泉,我們大約把自己當成蛋去煮了,於是只有一半的人去。中午一點的太陽把地面烤得燙腳,我一踏進池子就後悔了,發誓自己只要泡腳,絕對不把身體弄濕。看著其他人一個一個像下水餃一樣全身浸下去,被嘲諷膽小,也完全不為所動,水實在太燙了。但不多久便在好心人提點下發現綠洲,遠方有一區是冷泉,而且只有一個人在泡!於是二話不說、全體人員像逃難一樣掂腳飛奔而去。 呼~~當我們下水的那一剎那,我彷彿感覺到一股煙往上冒,滋……

由於遊覽車工時限制,我們接下來只能再排一個行程,於是司機建議我們來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可以看到檜木建造的火車站,有非常專業的林務局人員講解太平山伐木歷史、經濟木材種類分別、現今木材交易的市場狀況等。我聽到入神,開始夢想唸森林系。真的很不簡單,可以用解說啟動熱情,這點可以好好學習。


園區廣大又可讓小孩到處跑,但我們卻看到一堆人在抓寶可夢。嗯,現在是2016 年 8 月,不曉得這股熱潮會持續多久?

下午 6 點前就到了羅東車站,旅行社貼心己經便當放在車上,在大家吃便當的同時,我也很順利的改了回程的車票,結束今年的家族旅遊,圓滿達陣。

最後再奉上雄偉的南湖大山,希望有機會可以去。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瘋狂邁爾士"( Miles Ahead )


對一部傳記電影來說,本片有點乏力。身兼編導演的唐其鐸( Don Cheadle ),由於形似爵士小號大師邁爾士戴維斯( Miles Davis ),又受到大師家人鼓舞,因而產生拍片的動機。這動機與其是說是為邁爾士戴維斯做傳,還不如說是為他本人量身訂製一個角色和舞台。但劇本平淡,角色塑造過於表淺,只有音樂可觀,所以我從頭到尾都很出戲,無法融入其中,有點像看三分鐘 MV 的感覺。


邁爾士戴維斯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對爵士樂的發展與貢獻,除了為自己帶來名聲與財富外,也為後代樂手樹立難以超越的標竿。面對這樣的傳奇人物,的確是一個很好做傳的題材,但有好題材不表示可以說成一個好故事。故事的重點要擺在哪裏?要講他掘起到成名的過程?失意挫折到克服困境的轉折?要著重在天賦異稟還是努力不懈?天才還是凡人?英雄還是懦夫?是要歌功頌德還是揭露黑暗面?編導的定調很重要,那是影片籌拍時在心中與購票進入電影院觀賞影片的觀眾所進行的第一次面談。


你最想要知道邁爾士戴維斯的什麼事?

唐其鐸覺得他從橫霸三十年的樂壇退休,並在消聲匿跡五年後的復出是一個切入點。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吸毒、酗酒、自私、脾氣暴躁、因為身體的病痛及失敗婚姻而自我封閉的大師,為了創作不惜與人拼命。看他五年裏所錄製的唯一作品,各方人馬包括雜誌記者、唱片公司、經紀人和等待出片的小號手們不擇手段也要搶奪到手的凶狠勁,可以想見過去唱片暢銷的盛況。只要邁爾士戴維斯出唱片就是票房保證。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我想才是他拼死要搶回來的原因。


經過五年自棄的生活,爵士之神江郎才盡,連小號都不能吹了。這個祕密怎麼可以讓人知道?我覺得影片到這裏才進入高潮。記者及等待出片的粉絲,他們不可置信及失望的神情與音樂家本人高高在上的自尊成為諷刺的對比。若可以在這點上繼續發酵,並發展成如何重拾往日技藝的片段,一定會很勵志。但是影片卻直接帶到開場時的復出記者訪談,以做為前後呼應,然後再給你一場現場演奏會做為結尾。草率的交代留給觀眾的是更大的疑問:他什麼時候又能吹了?

不是每個留白都能帶來餘韻,沒有交待清楚反而會感到憤怒。但我連憤怒的情緒都沒有,只是慶幸自己是拿著招待券來看的。所以女主角像人形立牌,愛情戲沒有化學作用,床戲沒 fu 這些也不用太挑剔了,呵呵。


不過我對片中邁爾士戴維斯打電話到電台飆駡並點播的那一首solo 印象深刻,它讓門外漢的我感受到小號激昂樂音底下也可表現深沈的寂寞與孤單,非常棒。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約翰.哈特"最後的守護人"( John Hart “The Last Child” )


看完本書,再回頭看書名,本來以為中文翻成「最後的守護人」,應該會看到的是「The Last Keeper 」。但封面上卻是「The Last Child 」,那應該叫「最後的孩子」才對啊。但我猛然想起 last 的其他意思,不禁感受到一記重擊,鼻子有點酸酸的,那是「僅剩的孩子」啊。原來艾莉莎從一開始的命運就註定了。

僅剩的那一個是強尼,13歲,他的雙胞胎妹妹艾莉莎被綁架失蹤已經超過一年了。妹妹失蹤、母親崩潰、父親離家,外面的男人登堂入室。強尼還沒有沈淪的原因只有一個,他相信艾莉莎一定還活著,只要把妹妹找回來,爸爸就會回家,媽媽也會振作起來甩開那個男人,他們家就會恢復原來的美好。

但是沒有人能把妹妹找回來,爸爸、媽媽、警察、上帝,他們都沒有辦法,他的世界因此而分崩離析,只能靠自己把它拼回來。

「反正,人世間就是這麼回事。你曾經深信不疑的一切,到頭來卻化為泡影。力量是一種虛幻的想像,信仰純屬狗屁。但那又怎麼樣?昔日那個明朗燦爛的世界,如今變成了一個冷酷的世界,猶如一團令人窒息的迷霧。但那又怎麼樣?人生本來就是這樣。而且,強尼領悟到人生的新法則。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半個人可以信任,除了他自己。所以,他的所作所為完全依循這個法則----這是他的人生道路,他的選擇,而且,永遠不要回頭。」

當然這裏不是看瘦小的強尼如何變身為藍波,那就太超過了。作者將一個沉默寡言、堅強獨立、默默地執行調查工作的小男孩寫的令人心疼。他挨家挨戶地探訪,對每一個行為可疑的人做長時間的跟蹤,做成筆記;拿著地圖勘測地形,尋找可能的藏身處;甚至創造自己的信仰,將象徵力量的老鷹羽毛和響尾蛇頭戴在身上,加上一雙漆黑大眼中閃耀的火焰,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有著強烈信念的印第安人,瘋狂執拗又神祕。

強尼在失望之餘否定公理正義、因果報應、人性和信仰,但真理還是在冥冥中維持平衡。因為他的跟蹤,引起前科犯的殺機,導致被綁架的女孩有機會脫身,間接拯救更多孩子的性命。因為他的執念,非得去找到唯一有可能知道妹妹消息的殺人嫌疑犯李維,好友傑克放心不下才會一起去,而李維虔誠的信仰,給傑克心中帶來無比壓力,才會有結尾追求救贖而自白的高潮。而強尼幫傷重的李維埋葬他心愛的女兒,也在危急時為自己和母親帶來一線生機。

人生路途上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在當下我們可能無法理解,因為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若能明瞭一切事情都有它發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至少可以從單方面的自我怨懟中解放出來,不再忿忿不平。

約翰哈特是個會說故事的人,在描述人物上,除了強尼外,最搶眼的就是活在記憶中的艾莉莎和媽媽凱薩琳了。

「強尼每天都看得到漂亮的媽媽,然而,他卻詛咒她那近乎完美的容貌。要是她長得醜一點,肯恩就不會找上她了。要是她的小孩長得醜一點,那麼,他的妹妹現在一定就還好端端的睡在他隔壁的房間。只可惜,她美得像一座完美無瑕的雕像,美得不像凡人。看到她,你一定會覺得應該把她收藏在櫃子裡,加上重重的鎖,嚴密保密。她是強尼這輩子見過最漂亮的孩子,然而,他痛恨她的美。」

就是因為母子三人奪去所有的目光,導致另一個貫穿全局的警探漢特,雖然做足苦工,面目卻是模糊。我想作者是偏心的,他把開朗美好給了艾利莎,堅毅果決給了強尼,纖弱柔美給了凱薩琳,然後用母愛及手足牽絆將這三人緊緊連繫在一起。所以我想,其他人成為串場的路人甲大概也只是剛好而已吧。

除此之外,本書中探討的親子關係中,對於父母為孩子好的出發點所做的事,表面上是為了孩子的利益,但實際上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這點,其自私的程度令人心驚。還好作者給了我們完美的結局,他說是「上帝的安排」, 但「人在做,天在看。」更貼近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