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在 2012 上映的片子,幕後的故事也很吸引人。一個音樂總監的老爸在他年輕時根據朋友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劇本,32年來一直乏人問津,卻在兒子與他當導演的高中同學閒聊中受到喜愛與重視,進一步改編並拍攝而成電影。夢想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實現,這位老伯伯一定非常欣慰。
故事是發生在 60-70 年代的美國紐約。魯迪是一個在同志酒吧表演的變裝皇后,雖然住在破爛的公寓又沒什麼錢,但也從不灰心喪志,熱情又率直,還有側隱之心,所以對鄰居常被媽媽忽視的 14 歲唐氏症孩子馬可特別關心。
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吸毒被補入獄,馬可被社會局帶走。魯迪不忍心,想要親自照顧他,律師男友被魯迪感動,於是設法申請馬可的監護權。但是當時的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比現在更嚴苛,同志伴侶想要領養小孩,被考慮的不是有沒有經濟能力提供小孩安全舒適的環境及教育,或是足夠的關愛,而是會對小孩造成認知上的影響。
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吸毒被補入獄,馬可被社會局帶走。魯迪不忍心,想要親自照顧他,律師男友被魯迪感動,於是設法申請馬可的監護權。但是當時的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比現在更嚴苛,同志伴侶想要領養小孩,被考慮的不是有沒有經濟能力提供小孩安全舒適的環境及教育,或是足夠的關愛,而是會對小孩造成認知上的影響。
在這個預設立場下,法院為了公平起見所召開的聽證會,就顯得裝模作樣。不管老師作證馬可各方面都有進步,社會局調查人士也作證根據所提供的經濟環境及馬可本人的意願,和魯迪他們住在一起是對馬可是最好的安排。這些都還是沒辦法改變對同志家庭的偏見。
在法律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使人盲目,於是遵守前例是最省事的安排。對法官來說,從來沒有同志伴侶收養小孩的先例,就算他們對小孩再怎麼好,也不應由我開啓這個例外,不然我得承受多少的輿論壓力啊。
在法律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使人盲目,於是遵守前例是最省事的安排。對法官來說,從來沒有同志伴侶收養小孩的先例,就算他們對小孩再怎麼好,也不應由我開啓這個例外,不然我得承受多少的輿論壓力啊。
為了増加戲劇性,劇本將馬可從自閉症的孩子改成唐氏症;將魯迪獨立撫養改成與律師男友一起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藉以突顯社會對同志家庭的歧視及對待問題家庭中特殊小孩不夠體貼的安排。其實是不錯的改編,但有些斧鑿的痕跡。尤其是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目的就是要你們這些藉道德之名而沒有同理心的人良心過不去。還好不是真的,令人鬆了口氣。
選角很棒,同志愛侶一位熱情而憤世嫉俗充滿生命力,另一位內歛理智又有憐憫心。片中一開始仔細但不拖拉的敘述兩人相識相戀的經過,時間雖短,但不勉強,也看得出火花,所以才可以令觀眾了解他們渴望收養馬可的心情,因為同情及彼此需要,對完整家庭的盼望,才義無反顧。
飾演馬可的少年演員,本身就是唐氏症患者,演自己特別有說服力,無法相信只是演技,那純真無瑕的笑容,沒有任何防備,令人心都暖起來。
飾演馬可的少年演員,本身就是唐氏症患者,演自己特別有說服力,無法相信只是演技,那純真無瑕的笑容,沒有任何防備,令人心都暖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