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尤.奈斯博( Jo Nesbo )"知更鳥的賭注"


在「復仇女神的懲罰」中影響哈利最大的三個女人,分別是老情人安娜、親密伴侶單親媽媽蘿凱及前搭檔愛倫。安娜謀劃的復仇大計,讓哈利吃了不少苦頭。但蘿凱是怎麼認識的?為何她要到俄羅斯去爭取小孩的監護權?還有愛倫是怎樣遇害的?為何哈利覺得是陰謀,在結案後還是不死心,一心一意就是要抓出幕後主使者?這些事都在"知更鳥的賭注"中。

哈利一開始就因為在執行美國總統拜訪挪威的保護任務時,誤傷了總統的特勤人員,但卻因為政治因素反被拔擢為警監。因為「挪威是世界上最親美的國家。」「美方寧願承認他們的一個特勤探員犯了錯,也不願意承認他們和最親近的盟友在最根本的層面合作不良。」「暗殺未遂最好不要公開。」 「暗殺意圖已被證明和自殺一樣具有傳染性。」「如果那個人真的是暗殺者,那哈利已經救了美國總統一命。雖然結果那個人不是暗殺者,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所以哈利雖然高升成為密勤局的一員,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冷凍。在百無聊賴中哈利接觸到偏鄉林野間民眾撿拾到罕見槍枝彈殼的報告,從中嗅到異常的氣息,於是自告奮勇前往調查,自此一步步抽絲剝繭揭發一樁暗殺陰謀。

在尤.奈斯博的書中,劇情的進展常是多線並行,並且很注重犯案者的動機,常用自白的方式穿插在主線當中。所以我們一邊看哈利在查線索,一邊看到犯案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時空來陳述內心的糾結和掙扎。

像本書第二部就從 1942 年開始講起,二戰中挪威士兵與蘇俄紅軍在前線打仗的事。讀者從二十世紀末突然被拖入半世紀前的戰爭,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也很難入戲,但事後才發覺這是很重要的伏筆。等一下,二次世界大戰不是由德國、義大利、日本所組成的軸心國對歐亞非洲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嗎?而挪威為要攻打同屬同盟國的蘇俄呢?


在二戰開始時,挪威一直以中立國自居,但德國於 1940 年 4 月 9 日發動進攻,使得挪威皇室成員逃離首都奧斯陸,隨後避往英國。而曾任挪威國防部長的吉斯林,成為挪威政府內的「吳三桂」,對國內民眾廣播宣佈政變臨時政府成立,並因此成為為新政府首領。隨後於1941 年 6 月 29 日成立「挪威軍團」,投入列寧格勒戰場對抗蘇聯,直到 1943 年春季才從列寧格勒前線撤回解散。

但解散後德國仍繼續在挪威招募對抗蘇聯共產主義的志願軍。隨著德國潰敗,投降的挪威志願軍被遣返挪威,成為叛國賊,開始一連串的審判。為了祖國不被共產主義淪陷而奮鬥,卻在回國後揹負叛國的罪名,對志願軍來說情何以堪。


本書將這段歷史包裝成老兵的動機,寫進犯罪小說中,沒有沉痛的控訴,只是陳述事實,反而令人想了解挪威在二戰中的歷史定位及戰後對社會的影響。就像書中歷史學家所說:

歷史學家的責任是揭露,不是評斷。很多人認為對與錯是固定、絕對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對錯會隨時間而改變。歷史學家的工作主要是找出歷史真相,去看資料說些什麼,然後客觀冷靜地公開。如果歷史學家介入評斷人類的愚行,從後世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工作會變得跟化石一樣,成為當時正統觀念的遺骸。」

關於其他兩條支線,我覺得精彩完全不輸主線:分別是哈利遇上蘿凱/蘿凱遇到豬玀上司以及愛倫之死。尤其是哈利在得知愛倫死亡後,每天在愛倫的電話答錄機留言,彷彿愛倫只是不在家一樣地閒話家常、報告近況。但愈平淡的口吻愈藏不住濃烈的情感,娓娓道來更令人心碎,完全可以體會哈利的不捨與自責,以及他鍥而不捨緝凶的心情。

本書算是三部曲的第一集,愛倫之死的影響從本書開始,「復仇女神的懲罰」中持續發酵,但一直要到「魔鬼的法則」才會完結,讓人十分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