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佩服史蒂芬史匹柏的就是他處理題材的能力,不管是神出鬼沒的吃人鯊魚「 大白鯊 」、在納綷統治下冒險救人的「 辛德勒的名單 」、重現諾曼第登陸的「 搶救雷恩大兵 」、把活生生的恐龍帶到現代的「 侏羅紀公園 」、機器人小男孩想變成人的「 AI 」、外星人入侵的「 世界大戰 」等,都令人身歴其境,回味無窮。 這次帶領觀眾進入的是電玩虛擬世界。
一般人對於已知的經歷,比較容易上手,但對於未知的事物或是不了解的東西,就不大敢輕易嘗試。 電玩的虛擬世界,完全是新世代的語言,要讓沒有接觸過的人,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除了導演的功力,一個好的劇本是免不了的。
小說家 Ernest Cline 自稱是重度電動成癮者,早在 2008 年就寫了一個三十多歲的魯蛇,想要奪回往日記錄保持人的榮耀而重出江湖參加電玩大賽的劇本。 而第一次創作以電玩虛擬世界為背景的未來科幻小說,精彩故事在 2010 年吸引了禿鷹般的好萊塢高層,競相逐價,結果小說尚未出版,電影版權就已售出。
故事背景發生在 2045 年,無法想像 30 年後我們的世界會變成片中的樣子:貧民區層層曡起的房子、廢棄物形成的垃圾堆、灰濛濛的天空飛來飛去的是忙於運送的搖控飛行器。 能源與糧食短缺,使糊口更加困難,現實沒有希望,把人推向虛擬的世界逃避。 在那裡可變身為任何形象、旅行到世界各處、嘗遍所有美食、跟俊男美女談戀愛、滿足所有幻想。 但前提也是要有很多金幣才行。 這就回到電玩的本質,練功過關獲得奬賞購買裝備再練功再過關成為記分版上第一名:Ready Player One.
這種遁逃到想像世界的設定,我們已經看過很多:基努李維的「 駭客任務 / The Matrix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 全面啓動 / Inception 」、布魯斯威利的「 獵殺代理人 / Surrogates 」。 這些由大明星出演的經典,電腦動畫人物怎麼打得過? 但很奇妙的,人物在裡面只是配合故事演出,你變成不是很在意他的演技表情,而是他到底過關到什麼地方。 簡單說,每個觀眾都變成玩家,被編導所設計的場景和遊戲所吸引,畫面與聲光效果極致化,徹底具象遊戲中每一個爆點,令人十分服氣,進而沉迷其中。
如果以為本片光是玩遊戲,那就太小看史蒂芬史匹柏。 大導演將單打獨鬥與團隊合作結合,讓友誼奮鬥團結犧牲成為達成目標的靈魂,讓人熱血沸騰的同時,感到幸福與滿足。
影片也預視虛擬世界終將與現實結合,電玩的廣大市場需求,不再只是次文化的邊緣表現,逐漸有實力成為主流。 闖關奪寶也可以賺取金錢,化為實際利益,到時連價值觀都會改變。 這種變化太快,令人無法掌握而感到害怕,所以片中還是藉著 OASIS 創辦人 Halliday 的提醒:
「 As terrifying and painful as reality can be, it’s also the only place where you can find true happiness. 」
無論現實多麼無奈痛苦,但只有在那裡你可以真正吃到一頓好飯。
我思故我在,要「 在 」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