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村上龍"希望之國"

讀完瓦特希普高原,由理察.亞當斯所創造的兔子國,不禁想起先前讀過,一群國中生出於對成人價值觀、教育制度的失望,進而脫離體制,自給自足創立一個獨立的社會。 這就是村上龍在 2000 年發表的希望之國



村上龍藉由第一人稱記者關口哲治去說明事件的始末。 從日本人被巴基斯坦阿富汗邊境的地雷炸傷,因而被 CNN 拍到的少年,其實並不是觀光客,而是全身普什圖族( Pushtun )裝扮、手持 AK47 步槍、在長老陪同下接受記者訪問。 明白表示雖然是日本人,但已經不想回國,因為那裏是一個
 己經死掉的國家

 而在普什圖族, 
生活中所有的喜悅、親情和友情、尊敬與自豪,這裏都有。 雖然我們有外敵,可是內部並沒有欺侮凌辱的情形。



16 歲少年的發言在日本國內掀起渲然大波,媒體在探討原因的同時,也投入一個震撼彈,引爆水面下的中學生棄學問題。

由這點開始,帶入 2000 年日本經濟的困境。 金融政策失衡、失業率高升的社會環境,國中生視普什圖日本少年( 生麥 )為偶像,想要改變學校,改變教育政策。 由於棄學已被視為消極的抵抗,在家裏玩電動什麼事都不做,馬上就變成無聊的事情。 所以生麥此時出現,變成一種改變現狀的指令,讓國中生經由網路串連起來,在短時間內集結成數十萬人的網路社群,變成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個社群若沒有精英領導人及合作團隊,要在短時間達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領頭的就是一所升學私中的國二學生小砰讓一。 這裏以側寫的方式,寫他們是一群教養良好、聰明有禮、有著不凡的電腦技術、謹慎淡然的一群人。 有組織能力、行動執行力和創意,讓成人不禁有被抛棄的感覺,並開始自我嫌惡起來。

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村上龍以報導文學的方式,結合現實政經法律教育背景,去設想一個國中生棄學現象背後該何去何從。

於是這個有數十萬國中生會員的社群,第一步是跟企業合作以接案的方式以開立財源。 用網路立即連絡全國各地會員,以現場採訪拍攝所需的資料,以這種方式衍生快遞服務/影像公司,又由於影像服務的立即新聞性而迅速聞名,並得以與世界知名媒體接軌。

累積名氣和資本後,進行第二步人才坮育計劃:在各地以低價標售破產的大樓,改建成學苑,開立各式職訓課程。 如電腦程式設計/網頁設計/電腦動畫/非線性剪輯/英語/外語/電腦語言學/基礎有機化學/數學/基礎生物學與哲學等科目。 打破升學目的,讓會員自己選課,並著重實際操作演練。

第三歩資源到位開始展現實力,到國會以參考人方式向進行宣傳演說,以操控資訊的方式施作避險基金及外滙巿場,進一步賺取鉅額套滙利益(簡直就是索羅斯)

第四步水到渠成,在北海道上造鎭,與當地政府居民合作, 建造數十萬戶備有光纖電纜的住宅及公寓。 興建風力發電設備、生化研究所、學苑、公園、運動設施、衞星通訊等的野幌市,將數十萬人遷移過去。

第五步發行沒有利息的地域性貨幣,以避免通貨通貨膨漲/緊縮,把貨幣當做給付工具而不是累積財富工具,以消弭貧富差距。

野幌市財務獨立,又擁能源( 風力發電 ) 這彷彿是村上龍心中的理想國藉由一群國中生孹畫出來。 所提出的建國方式雖然過於夢幻,但結構縝密。 作者花了三年的時間在採訪收集資料,對於日本當時國內政經教育情勢,及國民的失望徬徨所產生的閉塞感,覺得將未來的希望大膽放手,交給沒有像成人世界一般貪婪妥協的青少年,將問題單純化,是不是容易世界大同呢? 這是一個過於大膽的假設,卻引人深思。


現代的絕望與希望,是我寫作這部小說的動機。 至於成功與否,就交由讀者去判斷。 不過,故事收筆時那份難以言喻的充實與不安,卻是我二十四年的小說創作生涯中的首次經驗”…..by 村上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