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進擊的鼓手" ( WHIPLASH )


 Whiplash 有鞭打、混帳、猛烈撞擊的意思,這才是本片的側寫,跟勵志的進擊鼓手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是懷抱著看「登峰造擊」( Million Dollar Baby )的心情,希望看到不屈不撓的年輕人經過嚴師調教而大放異彩的感人故事。但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人心的脆弱複雜往往令人難以承受。


安德魯是美國薛佛音樂學院的大一新生,夢想成為偉大的鼓手,也非常努力。學院裏有一個頂尖的爵士樂團,是由傳奇人物佛列契先生所指揮,在他領導下,成為各項音樂比賽的常勝軍。能進到樂團,得到佛列契先生的指導,功力彷彿能瞬間提升。再加上全國比賽巡演的誘因,成為每一個薛佛音樂學院的學生都盡力爭取的位置。

安德魯也不意外,在一次課餘的練習中無意中和佛列契先生有了初次邂逅,受到賞識邀請入團,對安德魯來說簡直像中了頭獎一樣,信心百倍,也得到足夠的勇氣向心儀女生告白,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的佛列契先生,團員達不到要求就會抓狂,辱駡、賞巴掌、摔東西是家常便飯,把學生們嚇的噤聲不語,但心裏都知道他的確有一套,所以願意將羞辱當做鞭策,繼續努力。安德魯初來乍到,震憾教育激發他不服輸的意志,每天拼命練習,練到兩手起泡流血,好不容易機會來臨成為先發鼓手,就在下一場比賽前又面臨被換角的威脅。

他決心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先是跟女朋友分手,繼而睡在練習室,日以繼夜的練習,手留血了浸冰水,貼繃帶繼續練,像是挑戰底限一樣,一次又一次逼迫自己。可以自主練習到這種地步,旁人自然是比不上,當我們認為他一定可以令佛列契先生刮目相看,從此敲進成功的大門時,劇本的轉折讓人心底一沉。


1985 年出生的 Damien Sayre Chazelle,將自己高中時擔任樂團鼓手的經歷寫成劇本,卻不大想發表,因為那曾經是自己想當音樂家的破碎夢想。好故事不會被埋沒,但是交給一個20幾歲沒有任何導演經驗的小伙子來導戲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有了先改編成短片參加影展試水溫的做法,短片在2013年的日舞影展中一鳴驚人獲得最佳短片後,吸引到足夠投資者挹注資金才展開長片的拍攝。


 螢光幕後的故事比影片本身更勵志。Damien 只花了 19 天的時間來拍攝,在拍攝途中導演本人還出了嚴重車禍,一度陷入昏迷,但第二天他就返回現場繼續拍攝。整個過程巧合的與片中安德魯在比賽前撞車,滿頭鮮血下還是堅持回去參加比賽的情況一致。但是安德魯遇到的是冷血的佛列契先生,沒有肯定與感動,只有一句 "You are done!"


我真是沒辦法接受這種無情的回答,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安德魯的怒吼。當你放棄所有其他的一切,一心一意只朝著鼓手的目標前進,連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卻不被領情。這時需要的其實只是佛列契先生的支持,只要一點點的善意就足夠安慰,但他給的卻是你句「你完了!」直接把你推下地獄。

當然激勵有不同層次,如何運用言語壓力、競爭對手、榮譽感來達成目的,是指導者的課題。但是沒有一顆溫暖的心,就變成尖酸刻薄令人怨恨。


事情的發展令人心疼,安德魯被退學,將鼓冰封,為了生活在咖啡店打工,喜歡的女孩另外交了男友。曾經世界在自己的掌握中,但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偶然遇見因自己的緣故被學院辭退的佛列契先生,談話中將過往恩怨都擺在腦後,佛列契先生再次邀約安德魯加入所指揮的樂團參加比賽,當我們以為事情總算往好的方向去時,卻一起被惡搞了。


看完影片後我心裏上一片烏雲揮之不去,壓力梗在心中無法釋放,雖然最後安德魯燃燒生命的表演足夠成為經典,他的鼓棒像直接敲在我們的心臟上那樣的震撼,可是我還是沒有辦法接受佛列契先生的報復行為,可以為了私慾而傷害整團的利益。

也許他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重視榮譽;也許他就是一個記恨的自大傢伙;也許他從不認為自己有錯;我想了這麼多,就是沒法聯想這是一種激勵行為。如果安德魯要經過這樣的焠錬才能將潛能完全激發,那我很幸運自己是一個平凡人,沒有多餘的野心,不用受到這樣的折磨。


飾演佛列契先生的 J.K.Simmons 無疑是演出個人的代表作,這角色很容易演的誇張用力,但他用優雅精準,不多餘的語氣及動作攫住你的視線,成為影片的發光體。飾演安德魯的 Miles Teller 也很讚,不僅沒被老練的 J.K.Simmons 吃掉戲份 ,還輕易令人產生同理心。最後當然,對爵士樂迷來講,是一場音樂盛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