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s) 跟第一集比起來,我更喜歡這一集。
原著三部曲的架構,第一集"The Hunger Games"介紹人物及時空背景,並帶入主軸飢餓遊戲,讓讀者跟著宛如奴隸的凱妮斯踏進似古羅馬競技場般為取悅都城人民的生死鬥爭遊戲中,從中感受到十六歳少女不凡的機智善良勇氣及毅力,為保護所在乎的人,放手一搏的無畏精神。
第二集"Catching Fires"中文翻做「星火燎原」,第一集所無暇探索的問題,在這集全部爆發:為什麼家鄉的人民整天工作卻沒辦法獲取溫飽?為什麼做父母的每年必須送孩子去抽生死籤?飢餓與恐懼是生存的最大威脅, 如果再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革命至少還有希望。凱妮絲的表現為思變的困苦人民投入希望的火種,各區的反抗此起彼落,都城的史諾總統只好用更高壓殘酷的手段來壓制。
本集的導演法蘭斯勞倫斯(Francis Lawrence)也導過"康士坦丁:驅魔神探"(Constantine),難怪我覺得他故事講的很合理,容易進入狀況。但那種生命繫於一念之間的驚險,第一集是比較出色,也許是受制於原著本身,第二集強調的是革命的形成和具體行動,互相殘殺不是重點。
珍妮佛勞倫斯無疑是凱妮絲化身,我特喜歡在慶功之旅第一站來到小女孩小如的第11區,面對栩栩如生的巨大肖像及站其下的小如母親和幼小弟妹們,如何能再照本宣科唸出樣版講詞?情感的波動讓她鼓起勇氣說出心裏的感謝,再一次鼓舞圍觀群眾,間接也造成帶頭老人當場被拖出槍斃。珍妮佛從羞愧到感恩再震驚自責。情緒震盪起伏可觀,讓我不覺掉下眼淚。
片中都城人民的化妝服裝沿續第一集的愚蠢誇張華麗風,只有更變本加厲。感覺上再過兩百萬年都不會覺得好看的時尚,卻讓人趨之若鶩。暗示既得利益者腦滿腸肥,不識民間疾苦。
感到十分惋惜的是飾演首席遊戲設計師的菲力普西蒙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2014年2月2日過世,本片成為遺作。他的型偏反派,詮釋臥底反抗軍是利用外型的反差,所以頗成功,畢竟要皮笑肉不笑讓你足夠心生涼意才行,不然怎麼唬得過史諾總統呢?
本片忠於原著,不辜負書迷的期待,讓人好奇三部曲的終章"Mockingjay"(學舌鳥)會如何呈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