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 (Sofies Verden) 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於 1991 年所發表的小說,出版後響譽全球,被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三千萬本,讓無數人獲得啟發。
1996 年智庫文化推出由蕭寶森翻譯的中文版,後來智庫原著版權合約到期並由木馬文化重新取得。 後者並於 2010 年 6 月推出由伍豐珍所翻譯的二十週年紀念版,我看的就是這個版本。
1996 年智庫文化推出由蕭寶森翻譯的中文版,後來智庫原著版權合約到期並由木馬文化重新取得。 後者並於 2010 年 6 月推出由伍豐珍所翻譯的二十週年紀念版,我看的就是這個版本。
蘇菲是一個住在挪威的 15 歲中學生,在家中是獨生女,爸爸是跑遠洋油輪的船長,所以常常不在家,媽媽是職業婦女。 在挪威的中學生不需要一天到晚補習,大約下午 2、3 點就回家了。 在媽媽還未下班的這段時光就完全屬於蘇菲一個人。
有一天,從郵箱裏開始出現神祕的信件,開啟她的好奇心。 進一步發現個自稱亞伯特的大叔,其實是一個博學多聞的哲學老師。莫名其妙地,蘇菲開始上起函授課程。 但課程又是這麼活潑有趣,所以不知不覺投入這個追尋智慧的美妙領域。
但大叔動機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上集完全看不出來。 另一方面,好像陌生人來上哲學課還不夠神祕似的,又有一個在黎巴嫩服役上校,三不五時托蘇菲轉交寄給女兒席妲的名信片。 席妲又是誰? 為什麼他們認識蘇菲,蘇菲卻完全不認識他們?上集就一邊上哲學史,一邊繼續猜謎中度過。
有一天,從郵箱裏開始出現神祕的信件,開啟她的好奇心。 進一步發現個自稱亞伯特的大叔,其實是一個博學多聞的哲學老師。莫名其妙地,蘇菲開始上起函授課程。 但課程又是這麼活潑有趣,所以不知不覺投入這個追尋智慧的美妙領域。
但大叔動機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上集完全看不出來。 另一方面,好像陌生人來上哲學課還不夠神祕似的,又有一個在黎巴嫩服役上校,三不五時托蘇菲轉交寄給女兒席妲的名信片。 席妲又是誰? 為什麼他們認識蘇菲,蘇菲卻完全不認識他們?上集就一邊上哲學史,一邊繼續猜謎中度過。
這種程度的推理貧乏了點,但哲學史的部份真的太精彩了。 就是若把那部份,故弄懸虛、好像吊人胃口、卻不知那人跟本沒這胃口的情節,全部拿掉也不會可惜。 光是西洋哲學史重點總整理就值回票價了。
裏面用最淺顯的語言,大量的舉例說明,由簡入深,循序漸進,看完書後當然不能說自己是哲學通,但對於文青常常掛在嘴邊的外星語言,可以略知一二,真的是太美妙了。
但若是這樣自滿, 就完全辜負 Philosophy 這個字。 這個原意是「追求智慧的人」。 在翻成「哲學」後真正的意思被藏起來,讓這門學科變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無用知識,真的好可惜。
其實每個時刻當我們在思考時,都跟哲學有關;所問的每一個為什麼,也是二千六百年來各哲學家也努力尋求的目標。 好玩的是,前人的理論不斷被挑戰、被推翻、被驗證,再重新衍生為更細節、更符合現實狀況的學說。 好像一把劍愈磨愈亮、 愈來愈銳利、愈來愈能貼近你內心的想法,那樣輕而易舉地直刺核心。
作者將西洋哲學史巧妙的和西洋史結合,清晰簡潔,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了解。 我想這跟他在學時主修哲學、文學及神學,並且曾任文學與哲學講師的經歷有關。 在他(上集)的詮釋中,哲學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古希臘:蘇格拉底,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哲學創立者。
2、中世紀(黑暗世紀):聖多瑪斯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和基督教的神學相連,將人類對理性存在解釋為上帝,為最終最高指導原則。
3、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著重人的存在,人本身是不亞於上帝的高貴,進一步想兩者合而為一。所以各門學問音樂繪畫天文地理數學等蓬勃發展,學有專精之人被祟拜並重視。如天文學家波蘭哥白尼、德國克卜勒、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等。
4、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開始整合成條理分明體系。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荷蘭斯賓諾莎、英國洛克、蘇格蘭休姆等。
讀完上集,好像開啟一扇窗,將以往一直得不到答案只好硬吞的問題,有了各種解釋。每一種都有學理在背後支撐,那原來是各哲學家畢生的心血啊。
而哲學家就是充滿好奇心的人。 對他們而言,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物,所以也沒有習慣的期待。 就像小孩子一樣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見到的是世界原來的樣貌,不會添加有的沒有的。
那身為大人的我,是不是該從被催眠的狀態中醒過來了呢? 好比戴上一副新眼鏡,對每件事開始用新的視野和角度去感受去思考,既興奮又刺激。
而哲學家就是充滿好奇心的人。 對他們而言,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物,所以也沒有習慣的期待。 就像小孩子一樣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所見到的是世界原來的樣貌,不會添加有的沒有的。
那身為大人的我,是不是該從被催眠的狀態中醒過來了呢? 好比戴上一副新眼鏡,對每件事開始用新的視野和角度去感受去思考,既興奮又刺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