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自由之心"(12 Years A Salve)


其實是以交作業的心情來看"自由之心"(12 Years A Salve)的。

獲第八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改編劇本、剪輯、服裝設計、藝術指導等九項提名,最後抱走「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奬。在其他如金球獎、美國演藝工會獎、英國演藝學院獎也都呈大滿貫入圍之勢,如此備受肯定,一定是史上鉅片。但題材沈重,不是偏愛的類型,從電影院放到出租店半年後才租,第一次沒來的及看就還,下定決心又租第二次,這次有時間長/嚴肅/哀傷/憂愁的心理準備,一定沒問題。


但我不喜歡。

黑奴制度是美國歷史的一部份,若說成是美國史上一個恥辱的印記,或是人權發展上的絆腳石,不如說是美國成為自由平等民主世界強權的陣痛期。所以美國文學電影不遺餘力地去重現當時的情景,毫不掩飾的將黑奴悲慘生活、莊園主人貪婪壓柞、白人監工殘暴一筆筆呈現出來。


索羅門是在紐約生活的黑人小提琴家,美國北方於十九世紀中期廢止奴隸制度,所以索羅門是在社會上是有身份地位、家庭幸福的中產階級。有一天認識兩位魔術師邀請他去華盛頓演出,回家前夕被挾持拐騙,一夕之間失去所有,被奴隸販子賣到南方成為任意處置的資產,多年後藉由主人正義的加拿大友人之助才被營救出來。

索羅門獲救後將此段經歷撰寫成「12 years a slave」於1853年出版,揭露綁架販奴的黑暗現象,此後至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全美正式全面廢止奴隸制度,解放黑奴,又等了12年。


主題正確,但我沒有傷感/擔心/害怕/感動/振奮等此類電影該有的觀影情緒,仔細想想,是戲劇衝突不夠大,激不起同理心,連帶感受不到重獲自由的欣喜。「決殺令」中沈迷奴隸決鬥的李奧納多、「紫色姐妺花」變態父親、「辛德勒名單」集中營軍官等都可以讓觀眾產生毛骨聳然的感覺,對於被虐主角感同身受,繼而對結局反抗的高潮產生快感。本片少了這樣的張力,也不想細細咀嚼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