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眼睛紅腫、眼皮沈重、四肢放鬆,感覺隨時會進入一場好眠。而這不過是跟著"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好好的哭了一場而已。
Philomena 是一個退休的愛爾蘭護士,少女時代在修道院未婚生子,小孩4歲時被領養後再也沒見過他。一輩子思子心切,但多年的訪查卻沒有任何消息,最後終於在女兒及記者的幫忙下有了下落。記者 Martin Sixsmith 將這段過程寫成「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本片即是根據這本書改編。
各式電影類型當中,尋親題材的影片最容易挑起觀眾同理心,將自身經歷投射到主角身上,格外容易入戲。但也不好處理,稍微用力就流於煽情,成為芭樂片。看了這麼多電影,被感動流淚的點常不在計算中,可能是一個擁抱、一句體貼的話或一個表情就可以令人潰堤。但若沒有前面的劇情鋪陳,力道也不可能如此強大。愈是高明的編導,愈是不留痕跡。就像女人打扮,當妳全身穿戴好後,站在鏡子前審視,先拿掉一個珠寶,再拿掉一個配件,會發現比之前更完美。Less is always better.
記者 Martin 由身兼製片及編劇的 Steve Coogan 飾演,是一個自識甚高的菁英份子,隨和親切這種與人相處的特質與做事目的無關所以認為沒必要,善嘲諷卻不被買單,於是丟了飯碗。這樣一個人碰上虔誠、不問世事、熱愛羅曼史小說、凡事抱持感激之心,同時又無比堅定的愛爾蘭老太太(茱蒂丹區飾),感覺上充滿不得不的忍耐,但也讓觀眾愈容易把焦點放在老太太的遭遇上。
少女時期的 Philomena 選角很棒,不只和老年的茱蒂丹區神似,與幼子安東尼之間只有一場飛奔擁抱的對手戲,短短十秒內感受到她一天辛苦工作後得見孩子的安慰欣喜,使得後來目睹兒子被送走的哭泣吶喊令人心碎不已。茱蒂丹區的角色不好演,本片成功,她佔了很大份量,用內斂的方式,沒有太多表情,卻讓觀眾自己不自覺地去填上她沒有表現出的情緒,連帶使只出現在照片及錄影帶中的兒子,都讓人心疼與不捨。就像圖畫留白及樂曲中的休止符一般,給人想像醞釀的空間。
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原創音樂」四項大獎。在我心目中,它比"自由之心"好看。也許是母親身份的關係,對於這類題材容易產生共鳴,好好的流一場無聲的淚,將緊繃鬱悶的情緒全部釋放,這也是值得欣賞的一個重要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