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機密真相"(Flight)


"機密真相"(Flight)主打的是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飾演機長面臨墜機事故調查所遭遇的人生變化。不可避免的讓我想起山崎豐子於1995年出版的三冊長篇小說"不沉的太陽",其中冊(御巢鷹山篇)即取材自1985年造成520人死亡的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事件(大阪空難)。

書中主角是工會代表,在與航空公司談判成功後淪為犧牲品,被公司冷凍並外派到非洲10年。返國後遇到大阪空難又被徵召為公司代表協調受難親屬賠償事宜。在事故現場前線陪同家屬認屍、承受無盡哀痛並被當成殺人凶手般指責是非常難受的工作。作者以這樣的角度一邊進行調査事件發生的原因,一邊來看空難事件對家屬、航空公司老闆、維修人員、工會、飛機製造商間的連鎖影響。所以當看到本片關於工會律師私下的暗盤運作,以及調查單位的攻防有熟悉的感覺;唯一沒有報導到的是飛機上的機組人員,因為連同機長也一併罹難,只能從黑盒子錄音去架構。而本片是從機長的角度同步經歷空難事件。

編導把這場戲拍得驚心動魄,丹佐飾的威普機長臨危不亂的本能反應去解除全毀的危機只能說是天才,若是真實事件,那不只被崇拜為英雄而且是傳奇了。但這裡不是造神,講的是人性弱點。你可以在緊要關頭孤注一擲救了近百條人命成為英雄,同時私底下酗酒又吸毒;兩件都是事實,都逼著你去面對。

威普從一開始就心虛了,從醫院醒來後得知迫降造成傷亡時開始。他沒有為自己高超的駕機技巧得意,只是設法將祕密藏起。本來想從此戒除酒癮,卻因真相迫近的壓力輕易放棄。禁不起誘惑自制力低都是人性,這裡表達很多,順理成章。所以最後的痛定思痛反而讓我有點錯愕,是不是丹佐一定得演好人啊? 酒鬼不是那麼容易就反省的,尤其在他宿醉克藥又high的情況下。但這結局是正面的,有規定是何時才覺悟嗎?不過就是一個觀念,不怕失去而已。承受最壞的事不過就是歸零,那就沒有什麼好怕,然後就自由了。可以重新當自己的主人享受不被操控的自由。
片中的演員我都喜歡,唐其鐸的辯護律師、約翰古德曼的散漫忠實好友、布魯斯格林伍德的工會代表等,最後要提一下凱莉蕾莉的妮可,她好正啊,在”福爾摩斯”裏完全看不出來。在這裡那種無助的性感很誘人
  

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來自紅花坂"(From Up On Poppy Hill)


每一次都會很期待宮崎駿的卡通,而每一次也都不會失望。這一次是”來自紅花坂”( From Up On Poppy Hill ) ,改編自1980年佐山哲郎和高橋千鶴合著的少女漫畫。
背景是日本昭和中後期時代,1964東京申辦奧運,經歷戰後20年的休養生息, 大興土木,借著舉辦奧運的機會向世界展示復原後的實力。團結的目標凝聚國民, 社會一片祥和中散發積極的生命力,是美好的年代。然後在靠海的橫濱,講一個高中生的青春物語。

我喜歡片中的懷舊氛圍,從一開始女主角從起床,著衣,綁頭髪,準備早餐,然後升旗,從她的走動中看見屋內屋外的環境,是一種熟悉認同的窺視,好像回到爸爸媽媽的年代。但隨著她穿上制服走進校園,感覺又像自己剛上高中一樣。學校的一切都很有趣,而且馬上出現少女漫畫必有的相遇橋段:男同學同心協力複雜多工的告白,立刻敲中女生的浪漫點。不管是國三少女,還是小兔的媽,心頓時化成一灘水,只能用兩隻手捧住臉頰,輕嘆一聲。


這種同心協力的畫面還出現過幾次。最精彩的是女主角陪妹妹拜訪社團大樓,畫面不時有剖面全圖和各個社辦的動態,活潑生動,高中參加社團的回憶一一被勾起投射並產生共鳴。當學生真的不是只有讀書這件事而已。


本片的高中生衝動不魯莽,天馬行空又有行動力,是成人政治的縮影,卻沒有爾虞我詐的算計。純潔天真去請願,所能給的是熱情不是利益。所以社長買單,是有點一廂情願的阿Q,連同兄妹不是兄妹,都太圓滿了。但成功的傳達一個理念:連高中生都有這樣成熟優質的表現,日本一定會成功的,我就信了。



2014年1月28日 星期二

阿蘭達蒂.洛伊"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


"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是一個命運安排下的悲傷故事,命運是由歷史、祖先、生長環境、教育、信仰、責任所附上的掛勾一根一根的掛在身上,然後用時間來增加重量。撐不撐得住,走不走得動,是試煉的考驗,必須用生命來學習。
位於印度南部的小村莊阿耶門連,有一家醃果菜廠,老闆是貴族的遺孀瑪瑪奇,家族成員有未出嫁的小姑寶寶克加瑪、畢業於牛津大學繼承家業的兒子恰克、離婚後回娘家沒有法律地位的女兒阿慕、阿慕的一對異卵雙胞胎艾斯沙和瑞海兒。事情是倒敘法由瑞海兒自美國返鄉開始,緩慢而鉅細靡遺地揭開刻意封藏的記憶,像潰堤的河水漫入,讓每一步都被浸濕,然後走到核心的”那個事件”,讓家族分崩離析的事件。

"我們也可以說,事實上,這件事開始於愛的律法被訂立之時—那種規定誰應該被愛,和如何被愛的律法。
    那種規定人可以得到多少愛的律法。"
愛的律法, 是種性制度嗎?是把人民依血統分等級,出生就被界定是貴族或是賤民,只能在所屬的範圍中分享愛和欲望。只是征服者方便統治管理的藉口,卻成了世襲的包袱無法翻身。跨越階級的邊界後,就是悲劇的開始嗎?在本書中作者不做這樣的批判,我們看見事情的發生不是單一的原因,是說的出口的理由和說不出口的私心;一個人的欲望扣著另一個人的壓迫,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像擠在一起的衣架,只要拿一個卻全部都被拉起來。
掀開,赤裸裸給你看。看得愈多,愈無法斷定,也許就是沒有一定的對錯;為了自保而妥協,為了生存而說謊,為了愛而冒險、承受責難、甚至犧牲生命。如果已知結果,會選擇走不同的路嗎?也許會,也許不會。而周遭的人事物不會靜止,不論多微小,都會有變化,悄悄地進駐變成性格的一部份,然後在每一個年紀成就那時的你。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趨吉避凶,除非從來沒被生下過。
所以就豁出去吧。賤民維魯沙愛上貴族阿慕,短暫的一生我看來都比寶寶克加瑪天天寫的日記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來的精采,沉溺在自己的想像裏只剩嫉妒的心, 然後活到80幾歲,像一齣諷刺劇。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大仲馬俱樂部"


看完(正確來說是快速翻完)這本書,我有以下幾個感想:

1、古董書的市場在西班牙滿盛行的,已經有卡洛斯.魯依斯.薩豐2001出版的“風之影”及2008年的續作“天使遊戲”都提到藏書人對於初版書籍的執著與追尋.而本書是阿圖洛.貝雷特-雷維特在1993年出版的,可以說是此類作品的濫觴嗎?這個市場有資金雄厚的出版商、幫忙找書的獵書人、從袓先繼承古書的收藏家、拍賣家等. 擁有一本珍奇絕版古書,不但是財富的象徵,同時也召來禍事.所以奪寶遊戲的寶藏是一本書!把它想成是武林祕笈,對我們讀武俠小說長大的人來說更能進入狀況.
 2、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是19世紀法國有名的作家,在世就享有盛名,有1/4的黑人血統.一生有過27個情婦,寫過150本小說,但有大部份是專業寫手代寫,再經過潤飾後冠上其名出版.連有名的“三劍客”也是由一個叫馬凱的歷史小說家寫的稿再由大仲馬修改後出版.這個在現代不是稱為抄襲嗎? 但在19世紀這個現象卻普遍被接受.想是當時法國政治動盪造成社會不安,再加上中產階級興起,使可以得到精神慰藉的繪畫、戲劇、小說等蓬勃發展,需求量大增.大仲馬的通俗小說在當時可創下在20年間銷售300萬本的記錄.

3、讀本書前一定要先讀過“三劍客”,不然就會像我一樣消化不良.書中用“三劍客”裏的情節來套用在現實上,連人物都可一一對號入座,若不是已嫻熟情節, 會覺得不知所云.
4、 尋找一本可以召喚魔鬼的奇書是很好的梗,但是推理和解謎的過程中又丟進太多的專有名詞,也不加以解釋,只是再一次向讀者證明作家本人知識的淵博,但卻沒辦法讓人更入戲.這樣高手來高手去,只讓讀者愈來愈聽不懂,愈來愈挫折.而最終謎底的揭曉又讓人感覺到雷聲大雨點小,前面那些挫折都是騙你的感情,白白浪費時間.這點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就做的好太多了.  
5、書中對男主角必有的豔遇安排,可以理解美豔的寡婦為達目的而勾引;但為什麼要安排一個青春無敵完美無暇的19歲少女去愛上40歲不修邊幅心機重重的男主角呢?這樣只是暴露作家本人的中年危機,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充滿再振男性雄風的不安與肯定.只能說,男人對年輕漂亮女人的欲望無邊無際,女人過了那年紀, 只好自立自強了.   
 結論就是,阿圖洛.貝雷茲-貝維特不是我的菜,但兩本比較之下,“戰爭畫師”好多了.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自由"(Freedom)


美國小說家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的“自由”(Freedom),寫的其實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的藉口和逃避。藉著一個平凡美滿的中產家庭所遇到的變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了解每一個成員心底的想法和動機,不厭其煩的將範圍擴大到各自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祖先的血緣,一階一階的往上探討,複雜的人際網絡成就一個人的處事性格;一層一層的往下挖掘,每個人心底不願意承認的動機往往就是單純的好勝與競爭。
 事件從柏格蘭一家賣掉大屋開始。家庭主婦佩蒂,是一個完美的妻子和媽媽,精力充沛,敦親睦鄰,全副精神都用在養兒育女和打理房子上,把自己的小家視為畢生的志業,但同時也帶給家人壓力。尤其當心愛的兒子和鄰居女兒在一起後,世界就崩潰了;男主人沃爾特是環保理想主義者,具備所有當好老公應有的特質,對妻子忠誠,對家庭負責,和善固執,堅守原則無法妥協;搖滾歌手理查是沃爾特的好友,放蕩不羈的外表下還有自省的能力,覺得沃爾特是他的良心,需要他的存在來反映自己內心的良善;佩蒂和沃爾特的兒子喬伊,處在溺愛的母親和嚴厲的父親間失衡,又想用短期致富的方式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的能力。
背景橫跨1980-2010年的美國社會,對於911事件,民主共和兩黨的主張,出兵伊拉克的正當性及隱藏在背後政商勾結的實際利益,世界人口過剩及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活空間縮小,生態環境被破壞污染的種種問題,金融風暴對房市的影響等, 像一個近代美國的縮影。也因為對柏格蘭一家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此貼近大眾的想法與生活,讓這本書對美國來說隔外有價值之外,也很暢銷。

裏面的人物由於沒有一點掩飾,非常直白的表達,所以沒有可愛的人。或應該說真實人性就是不停的互相競爭,搏取認同及肯定,藉以餵養心靈。然後用自由、 和平、情感、正義的糖衣包裝起來。但是看清楚事情的本質不過就是想要贏這麼一回事,把壓抑的內心釋放出來後,失去保護色,又會比較好嗎?還是我可以看清你, 但不要被你看透呢?講到這裡又是我強你弱的競爭了。


Jonathan Franzen登上2010年8月的”時代”雜誌, 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