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侏羅紀世界"( Jurassic World )


以純粹看恐龍的角度,會非常享受本片所帶來的視覺震撼,各式各樣的恐龍一次滿足,還可以看變種暴龍和三隻迅猛龍對幹;兩隻暴龍互咬,滄龍也從水池裏冒出來湊一腳;成群低飛的翼手龍;在草原上漫步的雷龍、三角龍、硬頭龍等。


但我是一個胃口被養大的觀眾,我不只是想看恐龍,更想化身為電影裏的主角,體會被恐龍追,性命危在旦夕的刺激、想要腎上腺素噴發的緊張、然後最後終於打敗恐龍的放鬆,這才是我想要的。但是看完本片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好懷念史蒂芬史匹伯。「侏羅紀公園」系列已經拍到第四集,還是沒能超越他所導的經典首部曲。


演員在藍幕前,憑著想像做戲, 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後製影像及現場指導就很重要。配合得愈好,真實度愈完美,觀眾愈容易入戲。配合不好,觀眾愈清醒,愈覺得是在看電腦動畫。

本片就產生很多這種無法投入情感的畫面,比如明明暴龍就從身旁探頭、用鼻孔噴氣了,演員的表情卻感覺恐龍還在百米外;明明暴龍從樹叢後褪去保護色突然地現身,在場的人應該都要嚇死了,卻感受不到太大的驚恐;或是暴龍那麼巨大的身子,走起路來每一步都造成震動,應該遠遠地就會感覺到威脅,而大人小孩卻都好整以暇的躲藏。我不禁想,他們若不是穿上哈利波特送的隱形斗篷,就是知道暴龍是假的。


所以女主角穿著高跟鞋逃命就再合理不過了,因為不夠可怕, 所以不用跑太快。不是真正的土,所以鞋不會髒。男主角剛露面時以訓練迅猛龍的酷勁征服觀眾,但不久後就被發現是可以被取代的 Alpha, 沒什麼用處。全片真正被恐龍嚇到的只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小弟弟,他每次都被嚇得淚流滿面,滿臉絕望。還有另一個是快結婚的倒楣女助理,被幾隻翼手龍抓起丟玩空拋遊戲,最後還被掉進海中被滄龍一口吞掉。


這部片其實有著嚴肅的題材,為了娛樂目的,用基因去複製恐龍,甚至進一步改造恐龍,使其更大更凶猛更可怕可致命,這樣是值得的嗎? 人類老是在做違反自然的事,連滅絕千萬年的生命都想盡辦法讓它們起死回生,難道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無所不能嗎?其實著眼只有利益,膚淺的很。難怪每一回恐龍都是最後的贏家,不管開頭是否人工製造,但生命自會發現出路,我們真的要加以尊敬才是。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瘋狂麥斯:憤怒道" ( Mad Max: Fury Road )


看完本片後,忍不住找 YouTube 上的預告短片,一次次重看 6 分鐘版本。鼓聲重複堆疊和電吉他的嘶吼,配合熱血的特效動作場面,將情緒誘發到最高點,我激動地快流下眼淚。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現場聽百人合唱「布蘭詩歌」( Carmina Burana )一樣。

若是在電影院看到這支預告片,我想不管當時想要觀賞的是哪一類型的正片,都會立刻被打趴吧。它讓你的視覺和聽覺開創了一個新境界,突然發現沒有什麼話好說,只好把 2015 年的最佳動作片/末日片頒給它,也許包括 2014 年,或者是近十年。然後再仔細回味一下,由於觀影過程中實在太過震撼,所以應該可以請它登上最佳動作片寶座。


這是一個崩壞的末日世界,土壤酸化、黃沙漫漫、物資缺乏、人類為了生存而戰鬥。 噁心醜陋殘忍的軍閥「不死老喬」, 控制著有地下水的山谷,擁有軍隊、車輛、石油、武器、食物、奴隸還有女人。


在這裏,有從小被灌輸要為不死老喬奮戰,以犧牲為最高榮耀,剔光毛髮並全身塗白的「戰爭男孩」( war boy );被當成乳牛,吸引器貼在碩大的乳房上,鎮日抽取母奶的肥胖女人;俘虜被倒吊著,當成血袋一樣強迫抽取血液。山谷裏的人或營養不良而齒揺髪秃,或被核幅射污染造成身體畸形。而在這一片光怪陸離令人頭皮發麻的環境中,竟然還有一片淨土。

那是專為老喬獨享的後宮,裏面住著年輕美麗的種母。而劇情就在女軍官芙莉歐莎( 莎莉麥隆飾 )幫忙種母們從山谷裏脫逃,老喬親自率領大隊人馬追捕中展開。


至於湯姆哈廸飾演的麥斯,從影片一開始就連車帶人被俘虜到老喬基地。五花大綁地被剃髮、刺青、烙印。當他奮力掙脫,在狹小空間內逃亡,被像鬼一樣的戰爭男孩們緊追,短短幾分鐘,就可以見識到麥斯的驃悍和敵人的瘋狂.。


當觀眾才歇口氣,基地馬上戰鼓隆隆,老喬出兵要征討叛將及奪回愛妻。而被當成血袋的麥斯,被迫架在車前,跟著一心想要壯烈地死在戰場、對進入英靈殿有異常執念、而寧願邊輸血邊開車的戰爭男孩納克斯( 尼可拉斯霍特飾  )一同加入追捕的行列。


老喬視基地內所有人及物品為個人資產,在他們身上刺青烙印、為後宮女人穿上鐵製貞操帶、 將年輕男孩洗腦成戰爭機器,並且將自己神格化為「不死王」。 所以他出場時眾人必齊聲歌頌歡呼,連出征時都有一台裝備齊全的舞台卡車帶著揺滾樂隊隨行叫陣,排場浩大引人發噱。

雖然看起來可笑,但是這支軍隊可一點都不含糊,破壞力驚人。不管是飛車投擲汽油彈、擲長矛爆破車輛、撐竿擺盪抓人質、還有自殺飛彈,一招接一招,野蠻又瘋狂。


實景拍攝的沙漠追逐戰充滿美感,看越野機車從沙丘上奔馳揚起大片黃沙、裝甲運輸車為滅火鏟起的沙牆、將要進入沙塵暴圈壯觀奇景,都令人嘆為觀止。而動作場面的設計也充滿創意,尤其是麥斯拖著納克斯,和芙莉歐莎互毆的那場戲。利用拴著麥斯的鐵鍊,成為進退的牽制,非常巧妙。但這些彷彿都還不夠,編導給你壯濶的風景、精彩的特技、他還要把故事說得動聽。要怎麼做呢?他讓每個角色都有個性。


美麗有氣質的莎莉麥隆為何會和光頭和斷手這麼合拍?她的芙莉歐莎讓人想到忍耐、自由與堅強,可以信賴與依靠。而湯姆哈廸的硬漢形象也很完美,內心受折磨,外表無動於衷,又不經意會在表情中洩露心事,足夠在大片中領銜主演了。( 還好那個鐵面具不久後就拿下來,不然重蹈「黒暗騎士:黎明昇起」班恩的覆轍,從頭到尾都被面具遮住帥臉,真是會氣死。)

尼可拉斯霍特的造型在片中完全瞧不出來是他,演出一個崇拜老喬的盲從戰爭男孩,單純沒有心眼,容易受挫也容易被打動卻是很稱職。


最後要講的是全片中最光采奪目的後宮女人。身為老喬的珍寶,又是引發這場戰爭的原因,編導請來五位超模來飾演,我只能說,真是太有說服力了啊。她們的身材和美貌,在荒漠下更顯不凡。蘿西杭亭頓在片中的表現,雖然演出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但比主演二小時的「變形金鋼」要好太多了,又美又正直善良惹人憐愛。而其他四位超模的臉孔也跟著角色深深的刻印在觀眾心中。


對演員來說,遇到可以用少數的鏡頭及台詞就建立起角色形象,展現個人特色的導演,是幸運的事。對觀眾來說,可以看到將攝影美術音樂特技剪輯等硬體及編劇演員等軟體做完美結合的影片,是幸福的事。而毫無疑問,澳大利亞導演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 )是箇中好手,他滿足各個層面的需求,拍出生涯代表作,是值得加冕的。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尤.奈斯博( Jo Nesbo )"知更鳥的賭注"


在「復仇女神的懲罰」中影響哈利最大的三個女人,分別是老情人安娜、親密伴侶單親媽媽蘿凱及前搭檔愛倫。安娜謀劃的復仇大計,讓哈利吃了不少苦頭。但蘿凱是怎麼認識的?為何她要到俄羅斯去爭取小孩的監護權?還有愛倫是怎樣遇害的?為何哈利覺得是陰謀,在結案後還是不死心,一心一意就是要抓出幕後主使者?這些事都在"知更鳥的賭注"中。

哈利一開始就因為在執行美國總統拜訪挪威的保護任務時,誤傷了總統的特勤人員,但卻因為政治因素反被拔擢為警監。因為「挪威是世界上最親美的國家。」「美方寧願承認他們的一個特勤探員犯了錯,也不願意承認他們和最親近的盟友在最根本的層面合作不良。」「暗殺未遂最好不要公開。」 「暗殺意圖已被證明和自殺一樣具有傳染性。」「如果那個人真的是暗殺者,那哈利已經救了美國總統一命。雖然結果那個人不是暗殺者,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所以哈利雖然高升成為密勤局的一員,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冷凍。在百無聊賴中哈利接觸到偏鄉林野間民眾撿拾到罕見槍枝彈殼的報告,從中嗅到異常的氣息,於是自告奮勇前往調查,自此一步步抽絲剝繭揭發一樁暗殺陰謀。

在尤.奈斯博的書中,劇情的進展常是多線並行,並且很注重犯案者的動機,常用自白的方式穿插在主線當中。所以我們一邊看哈利在查線索,一邊看到犯案者從不同的角度和時空來陳述內心的糾結和掙扎。

像本書第二部就從 1942 年開始講起,二戰中挪威士兵與蘇俄紅軍在前線打仗的事。讀者從二十世紀末突然被拖入半世紀前的戰爭,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也很難入戲,但事後才發覺這是很重要的伏筆。等一下,二次世界大戰不是由德國、義大利、日本所組成的軸心國對歐亞非洲所發動的侵略戰爭嗎?而挪威為要攻打同屬同盟國的蘇俄呢?


在二戰開始時,挪威一直以中立國自居,但德國於 1940 年 4 月 9 日發動進攻,使得挪威皇室成員逃離首都奧斯陸,隨後避往英國。而曾任挪威國防部長的吉斯林,成為挪威政府內的「吳三桂」,對國內民眾廣播宣佈政變臨時政府成立,並因此成為為新政府首領。隨後於1941 年 6 月 29 日成立「挪威軍團」,投入列寧格勒戰場對抗蘇聯,直到 1943 年春季才從列寧格勒前線撤回解散。

但解散後德國仍繼續在挪威招募對抗蘇聯共產主義的志願軍。隨著德國潰敗,投降的挪威志願軍被遣返挪威,成為叛國賊,開始一連串的審判。為了祖國不被共產主義淪陷而奮鬥,卻在回國後揹負叛國的罪名,對志願軍來說情何以堪。


本書將這段歷史包裝成老兵的動機,寫進犯罪小說中,沒有沉痛的控訴,只是陳述事實,反而令人想了解挪威在二戰中的歷史定位及戰後對社會的影響。就像書中歷史學家所說:

歷史學家的責任是揭露,不是評斷。很多人認為對與錯是固定、絕對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對錯會隨時間而改變。歷史學家的工作主要是找出歷史真相,去看資料說些什麼,然後客觀冷靜地公開。如果歷史學家介入評斷人類的愚行,從後世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工作會變得跟化石一樣,成為當時正統觀念的遺骸。」

關於其他兩條支線,我覺得精彩完全不輸主線:分別是哈利遇上蘿凱/蘿凱遇到豬玀上司以及愛倫之死。尤其是哈利在得知愛倫死亡後,每天在愛倫的電話答錄機留言,彷彿愛倫只是不在家一樣地閒話家常、報告近況。但愈平淡的口吻愈藏不住濃烈的情感,娓娓道來更令人心碎,完全可以體會哈利的不捨與自責,以及他鍥而不捨緝凶的心情。

本書算是三部曲的第一集,愛倫之死的影響從本書開始,「復仇女神的懲罰」中持續發酵,但一直要到「魔鬼的法則」才會完結,讓人十分期待。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盧基揚年科( Sergey Lukianenko ) "新巡者"


我們一定是對神祕的世界及魔法有無限的渴求與幻想,想要成為與眾不同的人、想要改變現況、有權力財富、比別人更強更美更年輕,而且不會死。所以才會有奇幻小說家將這些想望寫進故事中,創造出與我們並存的魔法世界,給讀者一個盾逃的空間,去突破現實生活的彊域。

1968 年出生的俄羅斯奇幻小說家盧基揚年科,說我們的世界有著日巡者及夜巡者,分別負責看守光明超凡人和黑暗超凡人,避免過度使用魔法造成動盪,使世界或自然生態失去平衡,就像是警察一樣。沒有經過啟蒙的超凡人,就跟普通人一樣,但由於他們天生擁有特殊的氣場,就成為日夜巡者為光明或黑暗志業競相爭取的對象。而從氣場可以看出他們就擁有的能力,以決定是否成為先知、女巫、法官、吸血鬼等。基本上黑暗超凡人偏向利己者,光明超凡人偏向利他者,淺白的二分法,是大人版的哈利波特。

主角安東.戈羅捷茨基是法力高強的光明超凡人,某日在執勤途中遇見未啟蒙的11歲先知小男孩。小男孩有預示能力,所說的預言將會改變世界,所以被幽界追殺。安東為了保護小男孩,並解開預言的祕密,和女巫阿麗娜聯手一路追到台北。沒錯,就是我們家。


 2007 年初我受台北書展基金會之邀,參與第十五屆台北國際書展,造就了我認識這個「遙遠國度」的機緣。返國後,每當想起書展上穿著標上俄文與中文「夜巡者」字樣T恤的讀者,心頭總會流過一股溫暖。我的書以俄文寫成,設定的閱讀對象自然是俄國人。然而,空間與語言的距離並未妨礙我和台灣讀者的心靈交流。除了讀者見面,我還欣賞了台北的城市樣貌與近郊的自然風光,體驗了溫醇的高山茶與釋放身心的溫泉。這些令我難忘的體驗,都是此行的收穫。我曾造訪世界各國,台灣的美景和人情,是我人生回憶中美好的一頁。

還在台北的時候,我承諾讀者會「巡者」系列的場景搬到這裡。於是,「新巡者」的主角來到台北。


看到夜巡者女巫到台北辦案還有點不大習慣,不過想到台北也有幾個法力強的高等巫師就很開心。安東.戈羅捷茨下榻在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第二天到故宮去拜訪在那裏工作的超凡人,接著在至善園發生一場戰鬥,接著就回家了。感覺上好像複製作者本人在台灣的行程,而且肯定比書裏更有趣些。


其實「新巡者」我看得不是很懂,為什麼幽界要殺害說出預言的先知?幽界是只有超凡人可以進入的平行於真實世界的空間,主要是提供超凡人所需使用魔法的能量,厲害點的超凡人甚至可以到達第三層或第四層都不會感覺窘迫。

但幽界的維持卻需要人類強烈情感的波動不然就會萎縮。( 是不是好像依賴尖叫產生電力的「怪獸電力公司」?) 難道是人類知道預言後就會有所準備,可以避免戰爭/衝突所造成的傷害,就不會有苦難的情感。而平順的生活波瀾不興,幽界失去能量就會消失,超凡人無法使用魔法,巡者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啊,原來本來無一事,何處惹塵埃。魔法的存在是逃避現實的方法,若生活得到滿足,就不需要逃避,也不需要魔法。但人的欲望無止盡,所以幽界和魔法都不會消失。講回去繞了一個圈回到原點。重點是,我覺得前面幾集比較好看,赤裸的愛恨情仇比較有戲劇性,而且安東成家後變得好無聊啊。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尤.奈斯博( Jo Nesbo )"復仇女神的懲罰"


講到挪威小說家,我一個想到的是寫「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直搗蜂窩的女孩」的史迪格.拉森( Stieg Larsson )。在他死後才出版的這千禧年三部曲獲得巨大的成功,默默耕耘的作家像慧星在天空一閃而過,讓人好不惋惜。 但還有一位號稱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挪威圖書館借閱率排行榜前二十名中占五名、拿過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作品被翻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850萬冊的搖滾巨星尤.奈斯博。


搖滾巨星不是形容詞,尤.奈斯博出道前曾經組了一個樂團叫"Di derre"( Them There ),短短幾年間唱片及巡迴演唱會門票均造成熱賣的盛況,成為當紅炸子雞,而這人白天還是領有高薪的金融分析師呢。但當他發覺創作才是他最想要做的事後,毫不猶豫地立刻辭職,專心寫作,我們才有機會開始看到哈利.霍勒警監的辦案。


哈利.霍勒三十出頭,結實的身材配上190公分的身高,蓄得短短的金髮,充滿血絲的眼睛,蒼白的臉龐( 突然想起「火線追緝令/Seven」 裏的布萊德彼特,再高一點壯一點就是哈利的樣子了 )。哈利對工作有異常的執著,全心投入卻有酗酒的問題。聰明敏鋭,不屑經營人際關係卻對家人朋友有深深的羈絆。

就像其他系列作品一樣,哈利.霍勒警官每集都會遇到不同的案子和狀況,在公私方面影響著他的生活。本書中哈利除了要辦銀行搶劫殺人案,還遇到老情人安娜,讓自己陷入謀殺疑雲中。

犯罪小說中最重要的是動機,及剖析動機所需要的心理學及社會學。作者對知識研究的深度及廣度就可以從中窺見一二。而尤.奈斯博鋪陳的觀點,不管是藉由心理學家奧納,還是具有梭狀回記憶,對人面孔過目不忘的女警貝雅特,甚或是嫻熟孫子兵法的吉普賽老大洛斯可口中陳述出來,都令人興趣盎然,忍不住想要多了解一點。

像貝雅特從銀行監視錄影帶中觀察到搶匪與被害人之間的身體距離只有 20 公分,而引述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 Edward Hall )的個人空間理論,大膽判定兩人熟識,因而縮小嫌犯蒐尋範圍就很有意思:

個人空間,面對陌生人或所謂認識的人會保持的距離 45cm-100cm;不認識的人之間的社交空間為1-3.5公尺。而在45公分以內這種距離中,跟對方接近得看不清對方的臉,也無法避免對方的氣味和身體熱度。那是保留給伴侶或親密家人的空間,是親密空間。

或是奧納在安娜房裏和貝雅特及哈利一起研究安娜的遺作時對自殺動機的分析,讓我開了眼界:

就古代神祇的主題來說,我想你們都聽過納喀索斯( Narkissos )吧?這位希臘神祇不可自拔地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佛洛伊德將自戀的概念引入心理學,一個將獨特性過分誇大的人,沈緬在無止境的成功美夢當中。對自戀的人來說,對冒犯他們的人採取報復的需求,往往勝過其他需求,這就是所謂的「自戀式憤怒」。美國心理學家寇哈特( Heinz Kohut )就曾描述,這樣的人會如何利用手邊所有資源,只求對冒犯者施加報復----而那些冒犯在我們看來可能只是小事一椿。比方說,表面上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拒絕,就可能使得自戀者不眠不休地工作,抱持非做不可的決心,只求恢復平衡,即使造成死亡也在所不惜。

自殺本身通常就是報復行為,因為你把愧疚感加諸在讓你失望的人身上。

尤.奈斯博寫作的風格一點都不急躁,寧願花費很多時間來佈線,就是不將謎底告訴你。在閱讀同時,哈利知道的事,讀者都還搞不清楚,非得吊著你的胃口到最後。這樣有個好處,不會看完就扔,而會想從頭再仔細地翻閱一遍,查看線索在哪裡?珠璣在哪裡?既滿足娛樂性,又有學習的價值,我覺得很棒。


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寧靜咖啡館之歌"( The Furthest End Awaits )


這部片我只想談永作博美。

1970 年 10 月 14 日生,44歲的天秤座。由於天生娃娃臉再加上156 公分的嬌小身材,讓人猜不出她的真實年齡,而且戲路也有所限制,除了天真無邪外還可以演深沈的角色嗎?


美咲兩歲爸媽離婚後跟著媽媽到東京生活,三十年都沒見過父親。某日律師登門拜訪,帶來父親出海補魚失事,已失蹤八年的消息。美咲不假思索地決定代為償還父親的債務,並且離開東京來到遙遠的能登半島,住進父親遺留的破屋中開始等待父親的歸來。


美咲將破屋整修好,搭建一個平台,房屋四面開窗,引來海上的景和海面的風;在角落放置一台咖啡機,平台上豎立一盞燈,一間海角的咖啡店就開始營業了,原來美咲是一個專業的咖啡師。


永作博美詮釋的美咲,穿著簡樸低調,長髮束在腦後,露出光光的額頭,素顏上一雙特大黑瞳的眼。堅毅的神情、沒有多餘的動作和表情,像男人一樣的工作又有著女人的細緻。那種對職業的尊敬及老手般遊刃有餘的態度充滿說服力,你甚至覺得她不管在什麼地方都可以養活自己。那是一種挺直背脊的驕傲感,雖然孤獨但不寂寞,很吸引人。


原來娃娃臉並不會限制演技,我看到永作博美脫下自己原本的面具,將五官在原封不動的情形下變成另一個人,令人佩服。她也因本片獲得 2015 台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除此之外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影片中有一段情節憑空不見,讓人接不起來,一直到結束都很錯愕,不曉得是真的被剪掉?還是編導刻意的開放想像?不論如何都令人生氣,白費一個好題材和好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