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愛回來"( Any Day Now )


這部在 2012 上映的片子,幕後的故事也很吸引人。一個音樂總監的老爸在他年輕時根據朋友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劇本,32年來一直乏人問津,卻在兒子與他當導演的高中同學閒聊中受到喜愛與重視,進一步改編並拍攝而成電影。夢想常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實現,這位老伯伯一定非常欣慰。


故事是發生在 60-70 年代的美國紐約。魯迪是一個在同志酒吧表演的變裝皇后,雖然住在破爛的公寓又沒什麼錢,但也從不灰心喪志,熱情又率直,還有側隱之心,所以對鄰居常被媽媽忽視的 14 歲唐氏症孩子馬可特別關心。

有一天孩子的媽媽吸毒被補入獄,馬可被社會局帶走。魯迪不忍心,想要親自照顧他,律師男友被魯迪感動,於是設法申請馬可的監護權。但是當時的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比現在更嚴苛,同志伴侶想要領養小孩,被考慮的不是有沒有經濟能力提供小孩安全舒適的環境及教育,或是足夠的關愛,而是會對小孩造成認知上的影響。


在這個預設立場下,法院為了公平起見所召開的聽證會,就顯得裝模作樣。不管老師作證馬可各方面都有進步,社會局調查人士也作證根據所提供的經濟環境及馬可本人的意願,和魯迪他們住在一起是對馬可是最好的安排。這些都還是沒辦法改變對同志家庭的偏見。

在法律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不可避免的自我意識使人盲目,於是遵守前例是最省事的安排。對法官來說,從來沒有同志伴侶收養小孩的先例,就算他們對小孩再怎麼好,也不應由我開啓這個例外,不然我得承受多少的輿論壓力啊。


為了増加戲劇性,劇本將馬可從自閉症的孩子改成唐氏症;將魯迪獨立撫養改成與律師男友一起小蝦米對抗大鯨魚,藉以突顯社會對同志家庭的歧視及對待問題家庭中特殊小孩不夠體貼的安排。其實是不錯的改編,但有些斧鑿的痕跡。尤其是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目的就是要你們這些藉道德之名而沒有同理心的人良心過不去。還好不是真的,令人鬆了口氣。


選角很棒,同志愛侶一位熱情而憤世嫉俗充滿生命力,另一位內歛理智又有憐憫心。片中一開始仔細但不拖拉的敘述兩人相識相戀的經過,時間雖短,但不勉強,也看得出火花,所以才可以令觀眾了解他們渴望收養馬可的心情,因為同情及彼此需要,對完整家庭的盼望,才義無反顧。

飾演馬可的少年演員,本身就是唐氏症患者,演自己特別有說服力,無法相信只是演技,那純真無瑕的笑容,沒有任何防備,令人心都暖起來。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生命中的美好缺憾"( The Fault In Our Stars )


本片是改編自美國小說家約翰葛林( John Green) 於 2012 年出版的同名小說。特別的書名是取材自莎士比亞的舞台劇"凱撒大帝"( Julius Caesar ) 當中的一場戲:

對於凱撒想要稱王的意圖,其好友布魯特斯( Brutus )在支持凱撒稱帝與信守羅馬應由人民共治的原則間左右為難。這時貴族卡修斯( Cassius ) 勸他阻止凱撒成為羅馬君王,他說:

 "Men at some time are masters of their fates.  The fault, dear Brutus,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 that we are underlings."( 在某些時候,人是他們自己命運的主宰,親愛的布魯特斯,這次不是命運的錯,而是我們自己的錯,因為我們自願成為他的屬下,而不是做自己的主人。 )

卡修斯說凱撒也是人,不是神,我們是他都是站在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是自由身,為何必須要向他稱臣?


然而本書書名出自這個典故,卻將 not 拿掉,直接成為 The fault in our stars. 對生命少了主控權,有點宿命的味道。所以中文名翻譯的很好,生命中的錯誤、瑕疵、遺憾、後悔,貫上美好,一切就不一樣了。不能改變的事實還是在,但卻有了新的定義。

17 歲的海索是癌症末期的病患,由於不能自主呼吸,所以到哪裏都要揹著維生器材。媽媽看她鬱鬱寡歡,在醫生建議下鼓勵她去參加癌症病友的支持團體。為了讓爸媽開心,只好勉強去參加。有一天團體來了一對 19 歲的好友。以薩因癌症失去雙眼,葛斯失去一條腿。活潑好動的葛斯,就像一束陽光射進海索沉寂的心。美好的初戀,不會因為重病而褪色,反而因為處境相同產生有默契的安全感。


由於本片是以海索的角度出發,所以我們的眼淚不是出自做母親的心痛,而是對年紀輕輕的孩子,在花樣年華就必須與生命妥協的不捨。在病友支持團體中,每一個面無表情的青春面孔下是各種難解的重症。像是球賽的中場休息或暫停,只能偷到一點點時間喘氣,馬上得再回去比賽,同時還沒有把握會贏。

所以海索跟人保持距離,淡漠的觀察一切,除了父母外,想要降低與這個世界的牽連,不想有太多的依戀,才可以了無牽掛。甚至可以說是為父母而活。有一幕當海索將這個心事衝口而出後,得知父母在自己死後已經另有安排,那一剎那如釋重負的淚崩真是令人心疼。做父母的常常以為自己是孩子的天地,要夠堅強保護他們。同時孩子的心底,也是一樣的心思,擔心以自己為重心的爸媽在失去後該如何活下去?


女主角雪琳伍德莉演的很棒,她完全就是癌症的悻存者,演出自然、有說服力。雖然在這麼沉重的設定下,包括男主角在內的這群年輕人,卻一點都不悲情,只有怕被人遺忘這點過不去。我不禁想,自己年輕時是不是也是這樣?但現在長到中年,少了需要全世界的人來肯定自己的不安全感,反而有了游刃有餘的好心情,不會惴惴不安,這也許是失去青春皮相後的最大收穫吧。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怪咖情緣" ( Secretary )


2015 年的金球獎得獎名單一出爐,除了喜劇類最佳影片"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外,其他都很陌生。對愛片得奬,心中的得意大部份是對自己的肯定,因為慧眼識英雄。而對沒有奧斯卡的電視影集來說,金球獎算是最高榮譽了。今年的最佳影集女主角獎是頒給"The Honourable Woman"的瑪姬葛倫霍( Maggie Gyllenhaal )。對她的印象,早在知道她和傑克葛倫霍( Jack Gyllenhaal )是親姐弟之前,就是這一部"怪咖情緣"。


本片的片名譯名及海報都引人遐思,在出租店又被放在「限制級」的架上,左右鄰居不是恐佈片鬼片就是有露骨名字的異色片。一雙穿黑絲襪的美腿和渾圓的臀部構成完美的水滴曲線,顯得特別突出,讓人毫不猶豫的它選出來。保守的譯名,就算結帳時面對店員也不會尷尬。(對,我也是會很害羞的,當年買衛生棉時只要看到是男店員站櫃就不進店的。)

出乎我意料,這是一個 S/M 的浪漫喜劇,輕輕揭開性虐戀的面紗,將伴侶從施虐與被虐關係中所能享受最親密愉悅的快感,赤裸裸的呈現出來。編導用一個奇特的故事讓我們了解愛情的多種面貌,只有當事人才可以感受的美妙契合,充滿幸福感,令人嫉妒。


年輕女孩 Lee 有自殘傾向,遇到壓力或苦悶或其他說不出口的感覺時,會在大腿內側用刀劃破皮膚,用流血來安撫情緒。為了轉移注意力,去一家事務所找到一個祕書的工作。老闆 Edward ( James Spader 飾 ) 年輕英俊,個性嚴肅冷淡,喜歡精緻的盆栽造景。生活習慣一絲不苟,特別愛挑 Lee 的打字錯誤,每每用紅筆大大的圈起來再退回重打,一封信可以來回數次。

無意中 Edward 發現 Lee 大腿的疤痕,讓兩人關係變得古怪起來。Edward 愈來愈挑剔,火氣愈來愈大,開始對 Lee 進行各式各樣的處罰,Lee 卻甘之如飴。兩人像是有默契的進行調教儀式,但 Edward苦於被道德制約,認為這是羞恥的,終於在他忍不住突破那條防線後,把 Lee 開除了。


離開 Edward 的 Lee 被男友求婚,自閉的女兒失去工作但馬上有人願意娶,家人都很開心, 除了Lee 。因為她發現自己愛上 Edward。終於她勇敢的去向 Edward 告白,Edward 只跟她下了一個指令,要她坐在辦公室內不准動,就離開。

這接下來的一場戲是全片的高潮,我們看著穿美麗白色婚紗的 Lee,雙手按在桌上,腳踩在地上,保持這樣的姿勢一動也不動,也不吃飯也不喝水,也不起來上廁所,就直接解放。親朋好友都來相勸,一概充耳不聞,連新聞都跑來採訪。

經過三天,就在 Lee 昏倒後,Edward 出現了,將她一把橫抱起來,帶她回家,溫柔憐惜地幫她洗澡餵她吃東西。過去三天他無時無刻不在監看 Lee的動靜,Lee 的堅決服從令他深受感動,打破心防,從此兩人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Edward 反映一般人對性的壓抑和渴求,在矛盾中不停拉扯。我們很難去面對自己的性癖好,覺得除了自己外沒人可以理解,有時候連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若還不符合主流期待時,就更不敢承認。而這樣的祕密有一個人可以分享,同樣喜好,互相取悅,這樣的幸運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當機會來臨,這個人出現時,有沒有勇氣去掌握?還是錯過?


本片雖然是限制級,但沒有裸露鏡頭,盡是意念的挑逗。看到 Lee 從畏縮的社交障礙宅女到充滿性感魅力的女人,愛情對人的影響所產生的自信和勇氣令人著迷。  


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下一站,幸福"( The Station Agent )


幾年前第一次看到本片就很喜歡,由於太喜歡還把它買回去收藏。 這部 2003 年的美國獨立製片小品,淡淡的講一個哀傷但不自溺的故事。


芬巴( Peter Dinklage 飾 )在好朋友經營的火車模型小店上班,本身也是個鐵道迷,住在小店樓上,每日穿戴整齊後就到樓下上班。一進店裏就彎進小間開始工作。下班後和和好朋友一起吃飯、抽煙、參加鐵道迷俱樂部,觀看同好拍攝的火車影片。

對芬巴而言,身為一個侏儒,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沒有歧視異樣的眼光,就是幸福。但有一天好朋友突然心臟病發死亡,這好朋友生前真心的為芬巴著想,在死後遺留了一小塊座落著廢棄火車站的地給他。於是芬巴收拾起簡單的行李,第一次踏出幾乎生活了一輩子的模型店,在命運的安排下走向新的旅程。


我喜歡這個故事前提的設定,單純的生活,像親人一樣但又不黏膩的好朋友,不會為了其中一人離世也而過份悲傷,就是時候到了而已。

看到芬巴,很容易被他吸引,受限於外形,他有種堅強的姿態,卻不會過於勉強,所以不會因為要討人喜歡而被看輕,或是過於自卑淪為同情。用一種昂然的自尊在周圍挖一道深深的溝,讓人不能輕易靠近,反而令人好奇。

對於顯少有陌生人來訪的小鎮居民來說,芬巴想要一聲不吭地默默定居是不可能的事。若要探討社會對特殊人士的接納與霸凌,及人心的光明及黑暗,這可以變成一個灑狗血的題材。但身兼編導的 Thomas McCarthy 不將重點放在芬巴的身上,反而讓觀眾注意起與他互動的居民。

不管是好動咶噪的孝順餐車男、或是無法走出喪子傷痛的女畫家、天真善良有點傻氣的圖書館美眉,甚至連身高和芬巴一樣的胖妹小學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最近一次的重看,觀察到一些細微的心意流動。比如說餐車男不怕吃閉門羹,找各種機會和芬巴聊天,跟他一起散步,本來只是想要打發無聊的時光,但卻發現芬巴竟然受到女人青睞。這可不得了了,想說自己這樣健全帥氣,怎麼可以輸呢?於是想盡辦法和芬巴在一起混,好就近觀察把妹的訣竅,或是分一杯羹。

但這點暗中較勁的小小心眼,不構成傷害,好朋友之間本也存在著競爭關係。這時讓陽光男孩來向侏儒男人請益,其實沒有異想,而是一種提升芬巴地位的平權概念。但還是不免有點小遺憾,就是當餐車男問芬巴有沒有性經驗?是和正常尺寸的女人嗎?會不會想和同類女人做的時候。偏見還是在, 還有很長一段路得走。


還有就是當圖書館美眉因為男朋友的事向芬巴登門道歉時,芬巴什麼話都沒說,只是靜靜的聽,靜靜的讓她發洩,當她透露因為懷孕的事令家人不諒解,愈講愈難過時,芬巴靠向前吻了她。

那時我才突然了解,對一個人的喜歡、欣賞和愛是可以超脫外在條件的。這一幕呼應前段餐車男的問題,給了很有說服力的答案。在那個當兒,那個吻又是憐惜又是心疼,但又有點慾望。就是男人喜歡女人,直接不由分說的表態,很 man。


在導演輕柔的筆觸及民謡吉他的配樂下,影片充滿溫暖的療癒感。像冬日裏一壼剛沖好的咖啡,用讓人期待的溫度慢慢融化涷得僵硬的身體。當然,我覺得自己好像因此愛上 Peter Dinklage,透過他詮釋的芬巴看到憂鬱的原本面貌,貼心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