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進擊的鼓手" ( WHIPLASH )


 Whiplash 有鞭打、混帳、猛烈撞擊的意思,這才是本片的側寫,跟勵志的進擊鼓手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是懷抱著看「登峰造擊」( Million Dollar Baby )的心情,希望看到不屈不撓的年輕人經過嚴師調教而大放異彩的感人故事。但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人心的脆弱複雜往往令人難以承受。


安德魯是美國薛佛音樂學院的大一新生,夢想成為偉大的鼓手,也非常努力。學院裏有一個頂尖的爵士樂團,是由傳奇人物佛列契先生所指揮,在他領導下,成為各項音樂比賽的常勝軍。能進到樂團,得到佛列契先生的指導,功力彷彿能瞬間提升。再加上全國比賽巡演的誘因,成為每一個薛佛音樂學院的學生都盡力爭取的位置。

安德魯也不意外,在一次課餘的練習中無意中和佛列契先生有了初次邂逅,受到賞識邀請入團,對安德魯來說簡直像中了頭獎一樣,信心百倍,也得到足夠的勇氣向心儀女生告白,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一絲不苟、追求完美的佛列契先生,團員達不到要求就會抓狂,辱駡、賞巴掌、摔東西是家常便飯,把學生們嚇的噤聲不語,但心裏都知道他的確有一套,所以願意將羞辱當做鞭策,繼續努力。安德魯初來乍到,震憾教育激發他不服輸的意志,每天拼命練習,練到兩手起泡流血,好不容易機會來臨成為先發鼓手,就在下一場比賽前又面臨被換角的威脅。

他決心要保住自己的位置,先是跟女朋友分手,繼而睡在練習室,日以繼夜的練習,手留血了浸冰水,貼繃帶繼續練,像是挑戰底限一樣,一次又一次逼迫自己。可以自主練習到這種地步,旁人自然是比不上,當我們認為他一定可以令佛列契先生刮目相看,從此敲進成功的大門時,劇本的轉折讓人心底一沉。


1985 年出生的 Damien Sayre Chazelle,將自己高中時擔任樂團鼓手的經歷寫成劇本,卻不大想發表,因為那曾經是自己想當音樂家的破碎夢想。好故事不會被埋沒,但是交給一個20幾歲沒有任何導演經驗的小伙子來導戲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有了先改編成短片參加影展試水溫的做法,短片在2013年的日舞影展中一鳴驚人獲得最佳短片後,吸引到足夠投資者挹注資金才展開長片的拍攝。


 螢光幕後的故事比影片本身更勵志。Damien 只花了 19 天的時間來拍攝,在拍攝途中導演本人還出了嚴重車禍,一度陷入昏迷,但第二天他就返回現場繼續拍攝。整個過程巧合的與片中安德魯在比賽前撞車,滿頭鮮血下還是堅持回去參加比賽的情況一致。但是安德魯遇到的是冷血的佛列契先生,沒有肯定與感動,只有一句 "You are done!"


我真是沒辦法接受這種無情的回答,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安德魯的怒吼。當你放棄所有其他的一切,一心一意只朝著鼓手的目標前進,連生死都置之度外了,卻不被領情。這時需要的其實只是佛列契先生的支持,只要一點點的善意就足夠安慰,但他給的卻是你句「你完了!」直接把你推下地獄。

當然激勵有不同層次,如何運用言語壓力、競爭對手、榮譽感來達成目的,是指導者的課題。但是沒有一顆溫暖的心,就變成尖酸刻薄令人怨恨。


事情的發展令人心疼,安德魯被退學,將鼓冰封,為了生活在咖啡店打工,喜歡的女孩另外交了男友。曾經世界在自己的掌握中,但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偶然遇見因自己的緣故被學院辭退的佛列契先生,談話中將過往恩怨都擺在腦後,佛列契先生再次邀約安德魯加入所指揮的樂團參加比賽,當我們以為事情總算往好的方向去時,卻一起被惡搞了。


看完影片後我心裏上一片烏雲揮之不去,壓力梗在心中無法釋放,雖然最後安德魯燃燒生命的表演足夠成為經典,他的鼓棒像直接敲在我們的心臟上那樣的震撼,可是我還是沒有辦法接受佛列契先生的報復行為,可以為了私慾而傷害整團的利益。

也許他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樣重視榮譽;也許他就是一個記恨的自大傢伙;也許他從不認為自己有錯;我想了這麼多,就是沒法聯想這是一種激勵行為。如果安德魯要經過這樣的焠錬才能將潛能完全激發,那我很幸運自己是一個平凡人,沒有多餘的野心,不用受到這樣的折磨。


飾演佛列契先生的 J.K.Simmons 無疑是演出個人的代表作,這角色很容易演的誇張用力,但他用優雅精準,不多餘的語氣及動作攫住你的視線,成為影片的發光體。飾演安德魯的 Miles Teller 也很讚,不僅沒被老練的 J.K.Simmons 吃掉戲份 ,還輕易令人產生同理心。最後當然,對爵士樂迷來講,是一場音樂盛宴。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法布爾"自然隨筆—行走在科學的世界裡"


19 世紀的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出身在貧窮的家庭,19 歲時靠著自學考進師範學院,畢業後成為教師,一邊教書一邊繼續自學拿到數學及物理的學士學位。32 歲時拿到巴黎科學院的博士學位,43 歲時當上博物館館長,47 歲時被保守勢力攻擊其教學方式而被迫辭去教職。從此生活陷入困境,因而避居鄉間,靠著朋友接濟及寫書過日子。之後沒再返回教職,卻著書不墜,其中「昆蟲記」成為留名後世的代表作。

孜孜不倦的老教師在晚年得到他應有的地位,各種榮譽致敬紛至:樹立雕像、歐洲各科學院邀請成為名譽院士、法國總統親自拜訪發年金、並受到文學界文豪的推崇,甚至還被考慮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法布爾是一個刻苦耐勞好學不倦的人,對知識追求的熱情令人嘆服,他細心觀察大自然的各種現象,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傳授給學生,生動有趣。在他眼中,昆蟲有著不亞於人類的複雜心思,在它們的世界裏努力為了生存及種族繁衍而奮鬥,是值得尊敬的。這也反應了他寫給青少年的科普書上,懷抱著同理心的來解答問題,細膩曲折有條理,就像看連載故事一樣,是一本看了之後不會半途而癈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本書中,作者創造一個博學又愛讀書的保羅叔叔,單身和兩個忠誠的老僕人一起住在鄉下。他有三個姪子/女:分別是十二歲勤快乖巧的克萊兒、十歲熱情又好奇的約爾和小調皮鬼艾米爾。他們三個人常會來鄉間和保羅叔叔住在一起,問東問西。當喜愛思考的小孩遇見博學的叔叔時,就完成課堂的架構,於是讀者就跟著一起旁聽著這些有趣的自然課。

從螞蟻講到蟻牛木虱;從樹木年輪到動物的壽命;從湯鍋講銅、錫、鐵等金屬及鍍金屬;從綿羊剪毛講羊毛、亞麻及大麻、棉、紙;從蝴蝶講昆蟲的變態及蠶絲的由來;從蜘蛛講昆蟲及蛇蠍的毒液;從暴風雨講電和雷的發現;從雲講到水的循環;從火山爆發講到蒸汽動力火車頭;從地球為何是圓的講到大氣、太陽、日夜交替及一年四季;從村裏小朋友不幸的意外講毒菇毒草辨別;從花的授粉講菌的繁殖;從地震講到地心溫度;從貝殼蝸牛講珍珠母;從海洋講到蜜蜂王國。


保羅叔叔講的故事很動聽,因為他把自己化身為昆蟲及植物,彷彿是親身經歷般的分享,令人聽的津津有味。十九世紀法國的教育,引導孩子去觀察、分辨、思考、尋求解答,不只知識的口語傳授,還強調自己動手操作。這樣快樂的學習,是重視考試制度的我們所體會不到的,只是寄望的教改,十二年來反而變本加厲,需要更多的補習才能應付,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那麼一天是單純為了知識的渴求而學習,而不是為了考試。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


這是一部把觀眾當做科學家來對待的片子,然後雖然有百分之八十的內容不懂,可是還是覺得很好看。彷彿我們也變成 NASA 太空移民計劃的一員,是聰明、有智慧、勇氣、理想的人。

克里斯多夫諾蘭領導的製作團隊,用百分百的誠意,展現對觀眾的尊重,讓我們心中的自覺往上提昇好幾個層次。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自己,不要浪費生命在無意義的人事物上,要活出價值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而這一切的感動只不過是因為沒有被人當成笨蛋來看啊!


編劇強納森諾蘭( Jonathan Nolan, 克里斯多夫諾蘭弟弟 )所創造出來的地球末日,是枯萎病( Blight )侵蝕地球上所有農作物造成的糧食滅絕危機;以及產生枯萎病的有機體所需要的氮氣,逐漸改變地球的大氣結構,使得氮氣增多,人類所需要的氧氣急遽減少所造成的窒息危機。

由於枯萎病的影響,森林消失,水土無法保持,地球表面鎮日籠罩在沙塵暴下。人類的當務之急是生產糧食,學生高中畢業後不用升大學,鼓勵去當農夫。所有的科學、美術、教育、體能、競技都停擺。當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當空氣愈來愈稀薄時,再怎樣樂觀的人也無法自我欺瞞。為了孩子,的確會想另謀生路,這就是庫柏( 馬修麥康納飾 )所遇到的處境。


曾經是頂尖太空飛行員的庫柏,成為農夫後還是無法忘懷曾經有的壯志豪情,所以他將戰備機械改裝成農耕機,看到偵察用無人飛機便興奮地追逐。所以無意中和女兒一起破解密碼闖進 NASA 祕密基地時,我想他心中應該是得意的,不只解除長久以來的疑惑,又知道地球將要毀滅的大祕密。是回去種玉米還是參與計劃為人類尋找適合移居的星球?不用女兒哀求留下的多餘場景(以後才知道這並不多餘),我們也知道他一定會接下任務的。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是每個人潛意識都渴望的角色。我們內心的自我像沉默的巨人一樣,希望能被人需要、被人記住、受肯定、生命能發光璀璨、耀眼而美麗。末日即將來臨,還有什麼機會能再奮力一搏呢?我想,這不只是庫柏的想法,也是志願參與拉撒路任務被派去另一個銀河系探察十二個未知星球的專家們的想法。


自阿波羅 1969 年登陸月球後,五十年來太空計劃演進到移民至火星的可能性。美國企業家 Elon Musk 於 2002 年所建立的公司 SPACE X 就是為這個計劃而生。聽起來像是電影情節,卻真實發生在 21 世紀,這使得本片的劇情不再是幻想般的遙不可及。尤其是結合天文物理學關於蟲洞、黑洞、相對論等的討論,像是課本上理論的實際應用,很精采。我喜歡裏面對專有名詞的不加解釋,雖然沒法第一時間看懂產生共鳴,卻增加影片的流暢度,對企圖心如此大的製作來說,這是很好的取捨。


看電影不是上課,本來就不需要特別教育觀眾,讓他們產生好奇自己去找答案,反而會收到很大的廻響。本片上映後各大影評網站一片好評,所引發的討論像浪潮一樣, 短期內受到的高度關注,使得本片成為電影指標 IMDB 網站票選最好看科幻電影第三名,分別次於 2010年的「全面啓動」及 1980 年「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

1970 年出生的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無疑是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用他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為經,實際的理論基礎為緯,使得他說的故事多了仔細去推敲的空間。不能說這是幻想,是胡謅,因為你必須也要將同樣條件放進去,得出結果是不可行的才有資格反駁。而厲害的是,他就是有本事做到讓你啞口無言。就像「全面啓動」拓開凡人的視野,「星際效應」來討論時間的價值吧。真是個讓人佩服,忍不住要崇拜的人。


演員方面,馬修麥康納真棒,以「藥命俱樂部」得獎後又展現完全不同的演技層次。他就是那個務實冷靜的人,帶領青澀的團隊執行太空任務,面對永遠無法回家的可能性,抱持著一絲絲希望都不放棄,同時對交付的任務又堅定不移。這種鎮定又煎熬的情緒詮釋的很好,就是一種有擔當的態度,令人放心,值得信頼。

在影片中,我對安海瑟威較無感,她的表現和潔西卡崔斯坦一比就分出高下。不曉得什麼原因,她和艾蜜莉亞布蘭特教授這個角色一直融不在一起,總覺得她好像應該出現在時尚場合裏,連同她在的背景,不管是太空船或是外星球,都像是主題派對一樣,也許是太漂亮了吧。


潔西卡崔斯坦飾演庫柏女兒,成年的墨非,表現中規中距恰如其份,雖然光采都被小墨非 Mackenzie Foy 搶走,但場面還撐得住,不會格格不入。另外飾演布蘭特教授的米高肯恩、庫柏岳父的 John Lithgow 都可以増添本片的份量。至於由麥特戴蒙來演滿口崇高理想,實際卻道德低落的太空專家就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了。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大英雄天團"( Big Hero 6 )


「大英雄天團」的英雄不是Baymax (杯麵),而是 Tadashi。 或是說 Baymax 就是 Tadashi。


Tadashi 出場的方式很特別,在影片開頭瘦小的 Hiro 獨闖龍蛇雜處的格鬥場,用像玩具一樣的機器人單挑擂台主大獲全勝,令人刮目相看後馬上陷入重重包圍,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救星騎著摩托車出現接應Hiro 火速逃離,這人就是Tadashi。

回家後哥哥一方面勸弟弟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違法的機器人格鬥賽上,又提醒他去安撫自父母雙亡後照顧自己的阿姨。當我們以為Tadashi 只是一個天才小子的哥哥,又有點婆媽的囉嗦時,馬上編導就藉著大學研究室之旅敲了我們一記。



 研究室裏出現的人物及實驗令人大開眼界,在我們跟著 Hiro 一起張大嘴巴時,Tadashi 才把他的發明Baymax 秀出來。所以 Tadashi 並不是一個平凡的哥哥而已,他有不亞於弟弟的聰明才智,卻又不自傲,只是在一旁默默關心,隨時提供支持。所以他發明的機器人不是比攻擊力或是創造力,而是可以修復人創傷的照護機器人。


照護機器人這個點子聽起來很鳥,不夠酷炫,外型又像大大的熱氣球一樣讓人不知如何是好,而且好像除了生病受傷外其餘的地方都派不上用場。若是業務人員要推銷這款機器人時,用的想必是推銷保險的概念:預告你未來有可能會遇到的大病小病及意外,為了不要造成自己及家人的負擔,最好購買保單(機器人),由保險公司(機器人)來支付醫療費用(省去醫療費用)。而且可以想見,這機器人會被歸類為醫療保健器材,只是買來心安,並不希望能派上用場的。


不同於其他代替人力的機器人,是個人主動的意識需求,比如說幫忙做工作、做家事、當交通工具、當武器等。照護機器人卻是被動需求,因為誰都不想自己生病受傷,不想示弱、不想屈服。用自己的方式療傷是本能,有時是不希望旁人太過關心干涉的,所以除了老人,誰需要照護機器人啊?

發明出這樣的機器人,說明 Tasashi 有一顆仁慈溫暖的菩薩心,想要幫助他人,解除別人的痛苦。懷抱這種利他主義,為人類謀福祉的想法,絕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出來競選一定無往不利。可惜為了救人而早夭,不然將來成為總統也不稀奇。


但我們的 Tadsshi 還沒有想到這麼遠,他想當的還是 Hiro 的哥哥而已。支持他鼓勵他,給他全部的資源當後盾,讓他盡情發揮才能,所以 Hiro 才會做出由神經元操作的 microbots 這麼棒的作品。所以當 Tadashi 意外喪生後,Hiro 頓時失去所有力量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再藉由復仇的動機重生,也是可預見的模式。


Hiro 的火力全開非常好看,加設Baymax 的裝備、増添攻擊模式、 改造宅宅四人組,將他們的發明落實在武器方面,這一連串從無到有大大展現 Hiro 的天份,令人佩服不已。但卡拉漢教授想要將 microbots 據為已有的行為也太不上道了,有本事自己做!不是已經發明偉大的磁能理論嗎?看到自己的理論被實踐,理當欣慰,以為他勸阻 Hiro 將 microbots 賣給財團是為避免學術被商業濫用的高尚行為,沒想到轉身就放了一把火把它搶過來。

為了擁有,名義上的死去也無所謂,然後背後又去跟財團勾結,真的很卑劣。小朋友要知道,不是外表高貴的人就值得尊重,內心的私慾足以蒙蔽理智,這才是世界的真實面貌,不是只有 Baymax 為了助人這樣單純美好的。



最後要講到令我家弟弟狂哭不已的分離。當 Hiro 在黑洞成功救到卡拉漢教授的女兒,要離開時 Baymax的燃料用盡,無法帶離他們衝破黑洞,眼看出口將要關閉,於是Baymax 決定用自己最後一絲動力送他們回家,留自己永遠在黑洞中。

這種橋段很容易令人心碎,就像「鐵達尼號」蘿絲放開傑克的手,傑克緩緩沈入深海裏;「地心引力」喬治克隆尼將連接珊卓布拉克的繩索割斷永遠漂浮於太空中。那自我犧牲的愾然,對生者是被拋棄的放逐,又心痛又要堅強,因為接下來只能靠自己了。我祈禱著永遠不會遇到這種情況,若真的遇上,也希望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