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


這是一部把觀眾當做科學家來對待的片子,然後雖然有百分之八十的內容不懂,可是還是覺得很好看。彷彿我們也變成 NASA 太空移民計劃的一員,是聰明、有智慧、勇氣、理想的人。

克里斯多夫諾蘭領導的製作團隊,用百分百的誠意,展現對觀眾的尊重,讓我們心中的自覺往上提昇好幾個層次。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自己,不要浪費生命在無意義的人事物上,要活出價值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而這一切的感動只不過是因為沒有被人當成笨蛋來看啊!


編劇強納森諾蘭( Jonathan Nolan, 克里斯多夫諾蘭弟弟 )所創造出來的地球末日,是枯萎病( Blight )侵蝕地球上所有農作物造成的糧食滅絕危機;以及產生枯萎病的有機體所需要的氮氣,逐漸改變地球的大氣結構,使得氮氣增多,人類所需要的氧氣急遽減少所造成的窒息危機。

由於枯萎病的影響,森林消失,水土無法保持,地球表面鎮日籠罩在沙塵暴下。人類的當務之急是生產糧食,學生高中畢業後不用升大學,鼓勵去當農夫。所有的科學、美術、教育、體能、競技都停擺。當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當空氣愈來愈稀薄時,再怎樣樂觀的人也無法自我欺瞞。為了孩子,的確會想另謀生路,這就是庫柏( 馬修麥康納飾 )所遇到的處境。


曾經是頂尖太空飛行員的庫柏,成為農夫後還是無法忘懷曾經有的壯志豪情,所以他將戰備機械改裝成農耕機,看到偵察用無人飛機便興奮地追逐。所以無意中和女兒一起破解密碼闖進 NASA 祕密基地時,我想他心中應該是得意的,不只解除長久以來的疑惑,又知道地球將要毀滅的大祕密。是回去種玉米還是參與計劃為人類尋找適合移居的星球?不用女兒哀求留下的多餘場景(以後才知道這並不多餘),我們也知道他一定會接下任務的。


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是每個人潛意識都渴望的角色。我們內心的自我像沉默的巨人一樣,希望能被人需要、被人記住、受肯定、生命能發光璀璨、耀眼而美麗。末日即將來臨,還有什麼機會能再奮力一搏呢?我想,這不只是庫柏的想法,也是志願參與拉撒路任務被派去另一個銀河系探察十二個未知星球的專家們的想法。


自阿波羅 1969 年登陸月球後,五十年來太空計劃演進到移民至火星的可能性。美國企業家 Elon Musk 於 2002 年所建立的公司 SPACE X 就是為這個計劃而生。聽起來像是電影情節,卻真實發生在 21 世紀,這使得本片的劇情不再是幻想般的遙不可及。尤其是結合天文物理學關於蟲洞、黑洞、相對論等的討論,像是課本上理論的實際應用,很精采。我喜歡裏面對專有名詞的不加解釋,雖然沒法第一時間看懂產生共鳴,卻增加影片的流暢度,對企圖心如此大的製作來說,這是很好的取捨。


看電影不是上課,本來就不需要特別教育觀眾,讓他們產生好奇自己去找答案,反而會收到很大的廻響。本片上映後各大影評網站一片好評,所引發的討論像浪潮一樣, 短期內受到的高度關注,使得本片成為電影指標 IMDB 網站票選最好看科幻電影第三名,分別次於 2010年的「全面啓動」及 1980 年「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

1970 年出生的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無疑是當代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用他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為經,實際的理論基礎為緯,使得他說的故事多了仔細去推敲的空間。不能說這是幻想,是胡謅,因為你必須也要將同樣條件放進去,得出結果是不可行的才有資格反駁。而厲害的是,他就是有本事做到讓你啞口無言。就像「全面啓動」拓開凡人的視野,「星際效應」來討論時間的價值吧。真是個讓人佩服,忍不住要崇拜的人。


演員方面,馬修麥康納真棒,以「藥命俱樂部」得獎後又展現完全不同的演技層次。他就是那個務實冷靜的人,帶領青澀的團隊執行太空任務,面對永遠無法回家的可能性,抱持著一絲絲希望都不放棄,同時對交付的任務又堅定不移。這種鎮定又煎熬的情緒詮釋的很好,就是一種有擔當的態度,令人放心,值得信頼。

在影片中,我對安海瑟威較無感,她的表現和潔西卡崔斯坦一比就分出高下。不曉得什麼原因,她和艾蜜莉亞布蘭特教授這個角色一直融不在一起,總覺得她好像應該出現在時尚場合裏,連同她在的背景,不管是太空船或是外星球,都像是主題派對一樣,也許是太漂亮了吧。


潔西卡崔斯坦飾演庫柏女兒,成年的墨非,表現中規中距恰如其份,雖然光采都被小墨非 Mackenzie Foy 搶走,但場面還撐得住,不會格格不入。另外飾演布蘭特教授的米高肯恩、庫柏岳父的 John Lithgow 都可以増添本片的份量。至於由麥特戴蒙來演滿口崇高理想,實際卻道德低落的太空專家就只是錦上添花而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