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飢餓遊戲:自由幻夢1"( 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1 )


其實不能怪電影,因為書本身就不好看。

原著三部曲中,第一部生存遊戲的設定令人驚豔,結合古羅馬競技場的概念,將鞏固統治權的示威處決包裝成年度娛樂大戲,將選中的貢品集中訓練、餵養、美化,再送到戰場上決鬥至死。而且只要滿 12 歲就夠格成為貢品,必須參加抽籤,更加突顯整個制度的殘酷不仁。所以堅強有毅力富同情心的凱妮絲從自願取替被抽到的妹妹,到獲勝後成為全國新偶像, 一舉一動備受矚目,也成為統治著的眼中釘,想要除之而後快,所以才又有第二集的飢餓遊戲。

第二集又把場景帶到競技場,其實對讀者和觀眾而言都有點疲乏了,還好最後來一個人人都參與革命只是把凱妮絲瞞在鼓裡的設定可以讓人振奮一下,加上傳說中不存在的十三區,格局一下子拉開,產生準備對決的期待。


但到了第三集,書的重點是擺在受折磨的彼德,和凱妮絲的愛情抉擇上,失去焦點的革命,淪為電視畫面的起義、鎮壓、叫陣而已,令人失望不耐。這樣的終曲,連書都寧願快速跳過中間拖拉的過程直接翻到結局,而電影卻將它拍成上下集?還有 part 2?


在劇本先天張力不夠下,步調再緩慢一點,節奏再拉長一點,想要運用多餘的時間再加強雕塑主角群,甚至請出茱莉安摩爾來當反抗軍的女總統,但這些都還是沒辦法彌補劇情的無力,反而顯得刻意與造作。

革命的主軸成為凱妮絲和彼德兩人的電視秀,這廂凱妮絲慷慨激昂鼓吹人民起來反抗,那邊馬上就放出彼德受訪的溫情喊話,要凱妮絲放棄與叛軍勾結以免引起不必要傷亡。當然本系列從一開始史諾總統就是藉助傳媒力量來控制人民,所以人民用同樣的手法來集結反抗時好像也算是合理。但是過於依賴凱妮絲的影響力,全片都透過十七歲少女的視角時,這場戰爭,變成童話書一樣,缺乏令人感動的魅力,反倒生出一種有完沒完的厭煩感。


印象深刻的第一名是彼德,三段節目中日益消瘦的臉龐,深陷發黑的雙眼,可以清楚明暸他所受到的待遇。但是好像是 PS 過度的化妝術,反而成為笑點。另外就是那位從都城逃出來的攝影師,清麗的臉龐衝突地配上頭髮剃一邊的嬉皮裝扮,說不上好看,後來才知道她竟是「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中的年輕皇后瑪格麗!可見髪型對女人多重要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